粮价上涨预期主要基于炒作
即便北方麦区旱情延续,但这是否会导致今年我国粮食减产还有待观察。而由此引发的粮价乃至物价上涨预期,分析人士认为这多数是基于“炒作”。
小麦期货后市做多冲动强烈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自去年10月以来,黄淮、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导致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安徽、江苏、湖北等9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其中,河南、山东部分地区旱情较重。据统计,河南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其中重旱200多万亩。在山东部分地区,干旱已达到“60年一遇”水平。
由于旱情涉及的省份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持续干旱引起了人们对粮价上涨的担忧。最敏感的粮食期货市场反应迅速。一位期货市场分析人士称,郑州强麦主力合约最近一度创下历史最高价,而目前国内小麦走势仍落后于国际市场,加上春节前后是消费旺季,小麦的期货价格后市做多冲动强烈。
气候异常本来就是过去几个月国际市场粮价上涨的“炒作”由头。2010年,小麦主产国俄罗斯遭遇罕见干旱,全境农业遭受沉重打击,俄政府甚至一度颁发了小麦出口禁令。另一粮食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在收割期遇到强降水,也造成小麦减产。该国大约占全球市场小麦出口份额的11%。最近,美国农业部发布一份对世界主要农作物产量估测报告,下调了对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的预期,这导致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价格全线上涨。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高位,在去年6月到12月间上升了32%,甚至超过了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其中,连续上涨的小麦价格几乎是去年6月的两倍。该组织已发出“2011年全球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高企”的警告。
不过,多数市场人士认为,由于农产品存在着一定的生产周期性,碰到异常天气影响,供需矛盾就会被放大,最易受到市场炒作。2010年以来,国内农产品市场“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恶劣的炒作现象屡禁不绝就是明证。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认为,除了气候因素,去年以来国际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是大宗商品上涨的主要推手,国际资金把中国的干旱作为炒作题材也是“不可避免”的。期货市场的价格扭曲效应是明显的——其实2010年全球只有小麦出现减产,玉米和稻谷均出现小幅增产;小麦减产幅度不到4%,可国际小麦价格却出现疯涨。
如何看待对国内粮食减产的担忧
事实上,对国内粮价未来走势的担忧并无多少支撑的理由。去年中国粮食总产实现50年来的首次“七连增”,并创下新的总产历史纪录,达5.46亿吨。我国目前拥有粮食储备近两亿吨。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完全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
据报道,为避免旱情蔓延,河南省已经为开春后的农田灌溉做积极准备。目前河南的地表水约有60亿立方米,加上能使用的地下水存量约105亿立方米,水量比较充足。当地农业专家认为,到夏初小麦拔节、灌浆之前,即便雨量仍然偏小,这些水量也能浇2~3遍地;而目前小麦处于越冬期,需水量少,旱情对粮食产量影响尚不明显。
在另一个小麦主产区山东,当地已提前完成对全省158座大中型水库和3882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在灌溉条件得以改善的情况下,旱情并没有引起过多担忧。
山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表示,夏粮之外还有秋粮,当前发生在小麦生长缓慢期的旱情对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产量影响有限。2008年冬季到2009年早春,山东省也发生过类似情况的严重旱灾,但当年全省粮食依旧增产。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最近对媒体称,虽然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造成不少损失,但我国地域辽阔,每年总有受灾减产的地方,也有无灾增产的地方。他介绍,2010年大丰收,但也有12个省份是减产的;虽然连续7年增产,但每年都还有减产的省份,多数年份还有减产的季节。这说明,通过区域和季节间的互补,全国粮食继续保持稳产增产的回旋余地还是有的。
定价权就是控制权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昌平认为,粮食等农产品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生产周期长,储藏费用高。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弹性系数小,多了价格暴跌,少了价格暴涨,自古以来就容易让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如果某人或某机构控制了某种农产品一定的市场份额,比如 30%,就可以主导该农产品价格上下波动。
据他调查研究,在大蒜产量略减的趋势下,如果有人组织8亿元资金对大蒜实施囤积居奇战略,就有可能使大蒜价格上涨8倍左右。如果第二年大蒜略微增长,有人组织8亿元资金对大蒜实施打压战略,可以使大蒜价格暴跌80%以上,使得无数蒜农和中小蒜商破产。因此,对市场投机者和炒作者来说,“定价权就是控制权,有控制权就一定可以赚大钱。”
李昌平认为,针对粮价未来走势,当下最需要警惕的是“国内农产品价格定价权的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石油、粮食等大宗资源类商品是由国际期货市场定价的,中国不掌握定价权。而在国内市场,一些外资粮食企业正大举进入内地产粮大省的粮食收购和粮食加工行业,通过价格竞争来抢夺市场。“到底有多少外资企业进入了中国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收储、加工、物流等行业,控制了多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了多大的定价权,恐怕谁都说不清楚。”
他表示,去年国家发改委曾对几家“串通”涨价的绿豆经营企业实施处罚,最后不了了之。假如将来有很多家外资控制的粮食企业串通,导致粮食、棉花、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暴涨,实施处罚和监管的难度就更大。
鉴于国际粮价上涨已经接近2008年的高点,使人们对国内粮价上涨预期也逐渐增强。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称,如果国际粮价大涨,我国粮食自给率不足的沿海省份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从过往经验看,国际粮价上涨,沿海粮价将首先上涨,再逐渐向内地传导。不过,中国粮食的周转量约占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七八千万吨的粮食都存在国库及地方粮库中,完全由国家掌控,粮食商业企业的加工库存量很少。因此他认为,国家平抑粮价的能力很强。
李昌平认为,农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农产品短缺阶段,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第二阶段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以追求“价格增长”为目标。而第三阶段是农业资本全球化,以追求“市场份额”和“定价权”为目标。一些巨型国际粮食企业往往通过掌控“定价权”来支配市场,甚至威胁某国粮食安全,这叫做 “农产品的武器化”。
他表示,中国有些地方官员粮食安全观念比较淡薄,对粮食问题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农业产业链被外资渗透的情况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才是未来国内粮价有可能被国内、国外“炒作者”操纵的要害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