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学认识理性看待当前蔬菜价格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1-25  互联网

2010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价格上涨较快,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出台了16项针对性强的措施;各地迅即按照中央部署,积极行动,保“两头”,活中间,一边扩“菜园子”,进一步增加蔬菜生产和储备;一边对城市低收入群众进行困难补贴,并采取诸如绿色通道等措施,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在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的同时,又采取措施既稳零售价,也稳“地头价”。经过各方努力,蔬菜价格有所回落并趋于稳定,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年关将近,面临蔬菜消费的高峰和价格的节日性临时上涨压力,各地不能有丝毫松懈情绪,既有的措施不能减弱,“两头”的权益都要保障,中间的利益也要兼顾。唯有各方的利益合理平衡,才有产业健康的发展,也才有各方长远而稳定的利益。回顾这一轮蔬菜价格的波动,深入分析价格上涨原因,探寻价格波动规律,科学认识和理性看待当前蔬菜价格,对明确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思路、方向及未来政策着力点都有重要意义。

是什么推动了蔬菜价格的上涨?

导致去年以来部分地区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产和流通成本的显著上升、极端气候和异常天气的局部影响、通胀预期下的成本上升的拉动,以及一些游资的投机炒作造成市场的联动效应等等,这些因素都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但综合来看,这一轮蔬菜价格的上涨绝不是供给不足造成的,在总量供求平衡有余的情况下,蔬菜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的增加,是导致这一轮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和分析蔬菜价格上涨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对症下药,明确蔬菜价格调控的总体思路,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农资价格和土地租金的上涨过快,推动了蔬菜种植成本的上涨。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的大幅上升,土地租金更是飞涨,这是生产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以海南三亚为例,2009年三亚沿海土地租金每亩为 1200元,比2005年的每亩50元,增加了23倍。

第二,各地工资水平的普遍上升,加大了蔬菜生产用工成本上升。2010 年,很多地方的雇工费用比几年前翻了一番还不止。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10%以上,这其中务工收入占了大头。随着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进城打工收入不断增加,蔬菜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显著弱于城市服务业。现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都在想方设法为农民增收,包括蔬菜生产使用的人工都有增加工资的合理要求。用工费用的上升固然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菜地由城郊向农区转移的加速,推动了运输和菜地整理成本的上升。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周边的大量菜地都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变成马路和建筑,城市的蔬菜自给率逐渐降低,原本在城郊种植的蔬菜逐渐向边远的农区梯次转移,这带来了物流运输、土地整理成本的增加。而且一旦遇上恶劣天气,农区蔬菜无法外运,或是在途中积压,更会带来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成本增加,进一步刺激菜价上涨。

第四,蔬菜消费需求呈扩大趋势,一定程度上刺激蔬菜价格趋势性上涨。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增加,他们从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兼具的双重身份,转变为蔬菜的纯消费者;再加上许多地方的农民本身也不再自己种菜食用,也加入蔬菜消费大军,使得社会上对于蔬菜的消费需求呈扩大趋势。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蔬菜需求量增至6.02亿吨,比2001年增加约 24%。

第五,以餐饮、旅游业为代表,城市对优质、高档、高价蔬菜品种的消费需求增加,联动抬高了整体蔬菜价格水平。随着餐饮和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市场对蔬菜品种、花色要求越来越多,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高,我国蔬菜生产逐渐向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生产方式由露天向设施转变,这都导致了蔬菜种植和流通环节的投入相应提高。市场上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绿色无公害蔬菜等高档优质蔬菜所占比重增加,抬高了整体销售价格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上述导致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与这一背景密切相连,因此可以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蔬菜生产经营成本的上涨趋势是长期的,这必将带动农产品价格的刚性上涨。我们必须逐步适应这种趋势。无论是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保持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的总体稳定、温和上升,防止大起大落,符合各方长远利益。从生产者来说,一时大起,固然有一时大利,但大起的结局必然是大落,其对产业的伤害将是长远的;而从消费者来看,没有合理的价格,生产者也就难以加大投入,消费者也就难以获得质量安全、数量充足的产品。只有蔬菜价格保持合理适度的上涨空间,才能抵消生产成本的增加,也才能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给菜农稳定而良好的市场预期,从而保护菜农生产的积极性,为市场生产出更多物美价稳的产品。

谁切走了蔬菜利润最大一块蛋糕?

蔬菜从在田间种植到最终装上消费者“菜篮子”,中间要经历生产、加工、批发、运输、零售等多个环节,其价格的形成过程、传导机制及利益流向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复杂问题。

客观分析蔬菜生产、流通等环节,我们会发现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等所获得的利润,在整个产业链利润中的比例并不相同。总的来说,农民投入多、耗时长,但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下面以寿光一个生产黄瓜的蔬菜大棚为例,跟踪黄瓜从大棚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探求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

生产环节:生产成本包括化肥农药、种苗、水电、地膜、人工、土地租金、大棚折旧等支出,算下来一斤黄瓜的成本在0.93元。1月6日,寿光批发市场的黄瓜成交价为1.15元,扣除成本农民每斤获益0.22元。

加工批发环节:成本包括收购、清洗、加工、包装、装卸、运输以及一部分损耗等等,成本大约为每斤0.23元,从寿光批发市场出发的运菜车经过550公里路程运到北京,批发价格每斤1.65元,剔除收购价1.15元和加工批发成本0.23元,批发商每斤获利0.27元。

大型城市二级批发:以北京为例,运菜车只能进入南四环,二级批发商再把菜运到北京其他区域。二级批发商的批发价格变成每斤1.8元,其中,摊位费、人工费和出车费算下来每斤成本0.06元,二级批发商每斤获利0.09元。

零售环节:最终价格为2.5元。零售商需要的成本开支包括摊位费、人工费、因不能及时卖出造成的蔬菜损耗等等,约合成本0.43元,零售商每斤获利0.27元。

从这组数据测算后可以看到,农民在生产环节投入的成本占总成本的56%,而获得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6%;两级批发的成本占总成本18%,却切走了利润蛋糕的43%;零售环节成本占总成本的26%,利润占总利润的31%。

其次,由于成本中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不同,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在市场上影响价格、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并不相同。越是前期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对其影响越大。因此,生产者在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中几乎处于手无寸铁的状态。

在批发商每斤黄瓜0.23元的成本中,沉没成本只有摊位费等费用,平摊到每天几十吨的批发量中几乎微乎其微,其他收购、加工、运输等费用全部是可变成本。因此,批发商根据利润高低有“卖不卖”的权利。去年12月30日山东省蔬菜市场监测显示,蔬菜价格比上年同期下跌11.89%。蔬菜价格不景气,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也比往日冷落,一些蔬菜商贩以前1天发两车货,那时两天发一车,还有一些商贩暂停发货,以此规避市场风险。

在零售商每斤0.43元的成本中,作为沉没成本的摊位费平均到每天大约 600斤零售量的蔬菜中,每斤大约0.1元,其他人工费、损耗费都是可变成本。因此,零售商就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利,至少有“卖多少”“卖什么品种”的权利。菜市场上的一个摊位大多有三四十种菜,每种菜的利润率也不尽相同,零售商可以选择利润高的品种多进,利润低的少进或者不进。

而对于农民来说,种苗、化肥、农药、地膜、土地租金等等全是沉没成本,可变成本只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后期采摘费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几个月的蔬菜生产周期中投入进去,成为既定事实,到了一定农时,地里产出蔬菜成本、品种包括数量都是固定的,蔬菜作为一种鲜活农产品又具有不耐存储的特性。因此,组织化程度低的生产者对价格没有任何话语权,对农民来说,只要黄瓜生长到上市时间,他就必须出售,否则会烂在地里,亏得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者不但没有“卖什么品种”“卖多少”的权利,更不可能有“卖不卖”的权利。他们不仅要承担较多的灾害损失,还要承担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调查表明,即使农产品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加工经销各环节的利润仍相对稳定,市场风险最终还是转嫁到了生产环节。

分析各环节的利润分配,并不是为了指责某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整个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都面临着市场风险,都有存在和获得利润的权利,忽视了任何一个环节的合理利润,过分压缩任何一个环节的利润空间,必然就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完整和健康循环。但在蔬菜整个产业链上,菜农是产业链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是保障供应最关键的角色,是稳定价格最关键的因素,保护菜农的合理和基本的利益,就是保护供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价格最关键的举措,也是保护产业最基础的举措。然而,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投入最多、生产周期最长、市场风险最大、利润却最小,是产业链上最弱势的环节。要长远保障蔬菜稳定供应,必须稳固蔬菜产业链上这一最弱势的环节。只有保护好、发展好这个基础环节,稳定并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蔬菜生产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蔬菜价格上涨是不是一种趋势性上扬?

事实上,从整个蔬菜产业长期的

发展过程和趋势来看,这一轮的蔬菜价格上涨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但也有其内在合理性。蔬菜种植的比较效益在种植业中算是比较高的,所以长期以来蔬菜生产种植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其供求关系始终都是维持在基本平衡有余的状态下。也正是因为供求关系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的蔬菜价格一直处于滞涨。以蔬菜和粮食价格作比,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的粮食价格上涨了差不多10倍,但是蔬菜价格上涨并没有这么大,仅为5到8倍。虽然去年下半年以来一段时期内,一些地区蔬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等个别蔬菜品种价格异常波动情况,但从总体看,2010年我国28种蔬菜加权均价为每斤2.11元,比上年涨0.22元,涨幅为11.4%。在蔬菜价格长期滞涨、生产成本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应该说,这样的上涨幅度是比较合理的、正常的。不能用个别时期一些紧俏、特殊的蔬菜价格,去代替或者判断整体蔬菜价格水平。

当前,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之所以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蔬菜等农产品与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紧密相连,关乎通胀预期控制。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应该说,生产成本上升推动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胀预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推高CPI,主要是缘于CPI计算方式的问题。因为农产品和食品在CPI结构中所占权重过大,导致农产品价格稍有变动,在CPI统计上就会表现得比较明显。事实上,这样监测出来的CPI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通胀状况。从长远来看,要有效控制通胀预期,就必须加强蔬菜供给,促进农业生产,这也必须允许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否则就很难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蔬菜价格上涨的关键是要将上涨幅度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长期以来,总体而言,为了宏观经济大局和社会民生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一直偏低,不能真实反映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稀缺程度,难以抵消农资等生产资料的上涨幅度。在当前通胀预期加强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又在CPI中权重偏大,宏观经济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相对敏感。因此,稳定蔬菜等农产品价格、防止过快上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从产业发展的历史和长远趋势来看,这一轮蔬菜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产品价值的理性回归,长期被低估的蔬菜正通过涨价回归价值,进入一轮趋势性温和上涨通道。只要这种上涨是温和稳定的,无论是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对保障供给、转变消费者观念等,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1-25/5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