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详解粮食生产如何站稳1万亿斤

网友投稿  2011-01-23  互联网

  2010年,粮食产量“七连增”,达到10928亿斤,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怎样的挑战?粮食生产如何稳定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

  稳定粮食生产不容易

  ●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  ●粮食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

  记者:中央大力支农,农民辛勤耕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当前在通胀预期加剧、国际粮价高企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关心“手中有粮”的事。“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形势怎样?

  危朝安:从长远看,粮食生产要稳定发展,既有外部环境的制约,又有自身发展的不足;既有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又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仍然突出。目前,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自给率达到100%,粳稻供求偏紧,大豆缺口较大。近20年我国人均年粳米消费量从35斤增加到60斤以上。据测算,到2015年粳米需求量将增加250亿斤以上,供求矛盾突出。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需求快速增长,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2009年进口大豆4255万吨,预计去年进口超过5000万吨,自给率仅为30%左右。粮食生产要在确保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平衡,尤其是增加市场紧缺品种的生产和供应。

  二是生产能力有所提升,但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一个新的提升。7年来,粮食面积连续3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亩产超过330公斤,提高42.8公斤;科技贡献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52%。但还应该看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全国近2/3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必要的办公仪器设备,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

  三是耕地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继续扩大面积的空间有限。2003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57亿亩。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艰巨。同时,既要发展粮食生产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又要发展棉油糖菜等经济作物保障市场供给,继续依靠扩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路子走不通。

  四是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粮食生产风险越来越大。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趋于常态化,灾变规律发生变化,不可预见性日益增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

  五是投入品和劳动力价格呈上涨趋势,直接影响种粮的比较效益。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首先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价格上涨带动了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推动了粮食物化成本的增加。另外,这几年土地流转承包费用也呈逐年上升态势,当前土地成本占粮食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达20%。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粮食生产正逐步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

  稳定粮食生产有条件

  ●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是必然趋势  ●强农政策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积极性

  记者:粮食“七连增”,全国上下积累了很多好经验,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发展之路。手中有粮,应当说我们是心中有底的吧?

  危朝安:从今后一个时期的市场、政策、技术条件看,只要不发生流域性的特大洪灾、大范围的严重干旱,以及持续性的“光、温灾害”,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发展是可能的。

  一是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市场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城镇化进程加快,商品粮需求快速增长。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9%,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100 万人。大量农民工进城,由农村粮食生产者转变为城市粮食消费者。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对饲料粮的需求。据分析预测,每年饲料粮需求增加60亿斤左右,蛋白饲料每年增加30亿斤以上。粮食深加工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目前,饲料和工业加工占玉米需求的90%以上。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是必然的趋势,像过去那种整体供大于求的情况可能很难再有。

  二是支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农业和粮食扶持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久前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政策。这些政策,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粮抓粮积极性至关重要,是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是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中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现主要粮棉油糖品种优势区域全覆盖,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方以县乡为单位整建制推进,覆盖更大范围,实现更大面积的平衡增产。此外,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规模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上上下下支农促粮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每年总有受灾减产的地方,也有无灾增产的地方。2010年大丰收,但也有12个省份是减产的。虽然连续7年增产,但每年都还有减产的省份,多数年份还有减产的季节。这也说明,通过区域和季节间的互补实现稳定发展,全国粮食继续保持稳产增产的回旋余地还是有的。

  出路在转变方式、集约发展

  ●利用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记者:粮食生产真好比逆水行舟,那么,“十二五”时期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危朝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努力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800亿斤以上。

  一是稳定面积。粮食面积必须稳定在16亿亩以上。稳定面积的重点是南方。近几年,在全国粮食面积连年增加的情况下,南方地区粮食面积却不断下降。据统计,2010年南方16个省(区、市)的粮食播种面积比2003年减少130多万亩。稳定面积的难点是处理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关系。

  二要优化结构。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不仅包括总量的有效供给,还包括品种和区域结构的平衡。从品种结构看,重点是确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品种完全自给。水稻要在扩大双季稻、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同时,推进东北“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扩大粳稻生产。从区域结构看,要抓住主产区的核心区和重点区,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带。

  三要提高单产。要利用高产创建这个重要平台,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2011年继续增加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覆盖更大范围,实现更大面积均衡增产。同时,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节本增产增效。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国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30%以上,实现主要作物、关键区域全覆盖。

  四要提升能力。能力建设除了加强水利建设外,重点是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争取到201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更新提质建设高产田1亿亩。重点开展土地平整,建设田间排灌沟渠及机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提升农田的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1-23/52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