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技支撑我国粮食七连增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2%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2-13  互联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3日讯 2010年,全国农业科教系统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中心工作,切实服务产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大局,一手抓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一手抓科学抗灾减灾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为我国粮食连续实现第七年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泛深入开展科技服务,有力保障了全年粮食增产,技术支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启动“百日科技服务行动”,动员各地农业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重点利用春耕春管、三夏、秋冬种等三个生产关键季节,每个季节1个月共约100天的时间,集中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30多个省级农科院都制定了专项科技服务方案。产业技术体系将科技服务作为全年的重点任务来抓,积极构建立上下对接、专家会商和农情反馈制度。以农业部与教育部、河南省共建的9 所农业大学为重点,设立68个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基层农技人员骨干8万多人。依托阳光工程,大力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农机手培训,组织引导各地培训农机手近400万人次。启动实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促进超级稻生产技术进村入户,确保推广1亿亩,亩增产一百斤、节本增效一百元。同时,针对今年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组建抗灾减灾科技服务团,全力支撑今年春耕和秋粮生产。通过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抗灾减灾服务活动,今年水稻、玉米等秋粮都喜获丰收。今年全国超级稻种植1亿亩, “双增一百”目标已超额完成。

  精心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孵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首先是转基因重大专项取得重大进展。一是生物育种产业蓄势待发。培育36个抗虫转基因棉花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60亿元。转基因抗虫水稻、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具备了产业化条件。新型抗虫、抗草甘膦水稻,抗虫、抗旱玉米,抗虫、抗除草剂大豆逐步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际上首次获得转人α-乳清白蛋白、人乳铁蛋白基因高品质奶牛,牛奶蛋白率提高10%以上。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获得营养品质、抗旱、耐盐碱、耐热、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经济性状基因300多个,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17个,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专利壁垒。三是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系统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研究,研制高通量精准检测新技术30余项,制订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标准6项和检测技术标准18项,开发检测试剂盒25种等,大幅度提高了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行业(农业)公益性专项成效显著。一是筛选培育了一批新品种,推进了良种良法配套,提升了粮食持续增产能力。二是研发了一批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了粮食和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强化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水平。四是创业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高了土地和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继续全面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了一支基层队伍,公共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切实加强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国已有31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印发了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建立了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近几年,河北、安徽等省把理顺管理体制作为推广体系改革的主要工作来抓,着重强化县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努力解决管人与管事分离的问题,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改革模式;完善农技推广工作运行机制,农业部通过示范项目,大力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目前全国改革示范县已普遍实施;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农业部将800个示范县8万名县乡两级农技人员集中到高等院校开展示范性培训,全国大范围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已累计达到40万人次;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中央财政项目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专项资金15.7亿元,今年已覆盖800个农业大县;启动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试点,湖北、新疆等省已安排改革与建设专项资金;发挥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各地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组织引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26个县(市、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应改革县(市、区)的68.7%。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2-13/5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