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转非"回头难 07年9月至今仅1000人"非转农"

网友投稿  2010-12-09  互联网

  每位村民每年有300元钱的“红包”,到了老人节,还可以根据年龄段,领取600元至1000元不等的过节费,而且完全不必为日渐高企的房价担心 ,吃的也便宜……这是即墨市环秀街道郭家巷村的“福利”。不过,在青岛,这还不是待遇最好的村子。

  随着城市房价 、物价的一路飙升,“逃离城市”已成时下流行语。然而,当年那些费尽周折实现了“农转非”的部分人,却发现如今想回农村都回不去了。记者了解到,自 2007年9月1日开始,青岛市仅有1000户符合户口迁移标准的市民,把户口落到了农村。那么,户口的“回归”究竟有多难?在“返乡”的大道上,又有哪些故事?

  ○十年前,人人想做城里人

  各显其能,只为进城去

  10余年前,很多人在为实现“城里人”梦想而忙碌。求亲告友费尽周折,或买学籍 、或买房而转为非农业户口。在当时,谁家的孩子通过高考成为“城里人”,更会吸引来全村人羡慕的眼光。

  买户口,只为娶个媳妇

  38岁的焦先生原是即墨市农村人,1995年户口实现了农转非。“其实我当初费尽周折转户口 ,就是为了在城里成个家。”11月27日晚,焦先生向记者坦言,他18岁初中毕业后,来到城阳区帮着亲戚们在市场上做生意,很多人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但每当女方知道他是农村户口就连面都不肯见。一心想在城区成个家的焦先生,最终花光多年积攒的5000元钱,如愿托关系把户口迁到了城阳市区。

  买学上,间接成城里人

  即墨市龙泉镇的孙女士今年31岁,每天下地干活、喂鸡干家务,和村里其他妇女看上去没啥区别,但她其实是城市户口。孙女士从小羡慕城里人生活,1996年中考结束后,成绩并不理想的她托关系花钱入读即墨市大信村镇一家职业中专,户口同时转为了非农业户口。

  3年中专读完,孙女士并没有顺利找到工作,因此她便想在城里找个对象,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买房子,全家“农转非”

  2000年,莱西市城区刚开发了一个楼盘,只要买房子就能把户口落到城里去。家在莱西农村的陈先生东拼西凑花了4万元钱把房子买下,终于让全家3口人都成了城里人。

  陈先生和妻子很快在企业里找到工作,每月每人能赚600多元钱,收入比在农村高了很多。但是,城区里米面和蔬菜都需要花钱买,吃穿也比在农村讲究,加上孩子的借读费,花销很大。夫妻两人的收入仅能维持生活。

  ○十年后,城镇户口成“累赘”

  买不起房,只好回村住

  如愿成为“城里人”,焦先生和孙女士们的生活却并不如愿。当初农转非时的荣耀如烟云而逝,城镇户口随之带来的就业难、生活成本高等问题,却让他们长久陷入无奈和困惑。“现在我的城镇户口连鸡肋都比不上,真后悔当初这么傻!”记者采访时,一名早年户口农转非的市民感慨地说。

  再怎么攒也买不起房

  焦先生苦笑着告诉记者,等自己成了城里人,城区的女孩找对象却已不光看户口,还要求男方有房子。当时买一套房子要四五万元钱,这对刚进城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工资和积蓄逐年增长,但怎么也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焦先生在城阳找对象安家的梦想最终破灭。一直到31岁那年,他才和家住棘洪滩街道的妻子相识,两人借住在老人留下的几间平房里,最终仍在农村安下了家。

  想嫁到城里的孙女士,遭遇和焦先生差不多。她毕业后一直没能在城里找到对象 ,27岁那年,已成为大龄青年的她,只好不情愿地嫁回农村,重新摸起锄头。婆家没有因她是城镇户口而高看她,反而因她不是农业户口分不到地,而对她有些不满,她只好加倍干活来换取婆家的好感。

  “城市生活并不轻松”

  早年间从胶州搬到青岛城区的李先生,提起自己的非农业户口也感慨不已。李先生今年40多岁,也是少年时考上青岛一所中专而成为了城里人。在城市里娶了媳妇安了家,但李先生生活并不幸福。“夫妻俩双双下岗,靠打零工供应孩子上学,真不如在农村住!”李先生扳着指头告诉记者,一家人吃饭、水电费和孩子学费,再省吃俭用,一个月也需要1000多元钱,尽管一省再省,生活仍捉襟见肘。为了增加收入,李先生还找了份晚上在小区看门的工作,每月值15个夜班,能多赚600多元钱。

  “年少时就盼望到城里生活,穿着光鲜、工作轻松,不用下地干活,还可以到电影院看电影,圆了梦却发现,城里的生活也并不轻松,甚至还不如农村悠闲舒心!”李先生感慨地说,直到现在才发现这个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他。

  户口迁移政策虽已放开,但多数农村不愿接收——

  困难的户口“回归”之路

  近年来,农民种地不仅不用交钱,还能享受补贴,而且吃住成本都很低,如在审批到的宅基地上,花几万元钱就能盖起一座宽敞的房子。此外,据了解,即墨一经济强村,前不久还刚给村民发了“奖金”:未满18周岁的村民每人1万元,18周岁以上的每人3.6万元。既然在城市里生活不易,城市人开始向往农村农家生活,但户口“回归”之路却困难重重……

  土地,最有诱惑力

  农村土地如今极具诱惑力。前文中提到的焦先生和孙女士虽是非农业户口,但至今依然住在农村。不过,他们在村里分不到地种,也享受不到村民的其他待遇 。

  焦先生表示,前几年,非农业户口不再吃香时,他曾跟老家的村领导要求把户口迁回村里。他打算待户口迁回老家后,可利用节假日耕种村里分给他的土地,每亩地年收入至少1000元钱。他还想在村子里盖一座大房子,等年龄大了过去住。

  有焦先生这样想法的人不少。“现在种地全是机械化,农忙时节雇机械工干活就行了!”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年来 ,他们一家仍挤在那套6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天为生计忙碌着。而在老家的同龄人,生活条件也比他家好。

  农村户口“优势”明显

  “我们原本就是农村人,户口农转非后,怎么就迁不回村了?”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自己跑细了腿,找村干部磨破了嘴皮子,但户口回迁一事却在镇上被搁浅了。

  “我们村出去的人,愿意回来我们肯定接受,这些人在外面长了见识,户口迁回村说不定还能促进村子的发展!”尽管想回迁的人决心坚定,村干部也表示支持,但大家的户口回迁却异常艰难。

  记者采访时,多名镇村干部也表示,尽管现在的青壮年农民大都在城里经商、打工,很少去弄土地,但他们谁也不愿放弃农村户口。有了农村户口,就等于有了宅基地,有了可以耕种的土地,以及各种福利待遇 。而这些,与城市里每月几百块钱的城市低保相比,优势明显。

  回迁市民难享村民福利

  “只要符合条件,户口可以迁移!”青岛市公安局户政处户籍科刘科长介绍说,近年来,农村户口的确吃香了,不仅原本办了“农转非”的市民想把户口落回村子里,而且很多原本就是城市人的市民,也想把户口落到农村。可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农村都不愿意接收。

  刘科长说,自2007年9月1日起,山东省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别。根据规定,只有子女投奔父母、父母投奔子女,或妇女离婚户口回原籍等情况,户口才准许迁移。想把户口迁回农村的市民,老家农村必须有房子,且必须是自己的房权证,否则也不能办理。具体政策可咨询当地政府。如今,全市已有大约1000户符合户口迁移标准的市民,把户口迁到了农村。户口迁到农村后,福利待遇不受户口性质限制,但回迁的市民由于不是村庄经济组织成员,一般享受不到村民的福利待遇 。

  记者 焦恭森

  ■媒体声音

  谨防“非转农”返村争利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城郊土地收益增大,大量“非农户”将户口迁到农村,参与分享农村各项福利,农村户口变得日益抢手。“非农户”拿着国家发的工资,每年还能享受村里的分红、土地补偿款、房屋补偿款等,甚至能分到宅基地。专家认为,在城乡接合地带“非转农”现象激增,不仅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加剧了农村新的矛盾。

  郊区户口越来越抢手

  在山西省一个距离所在县城约两公里的村庄,几年前被列入城区改造规划,之后村里的户口变得炙手可热起来,许多“非农户 ”开始想方设法往村里迁移户口。村委会负责人说 ,村里现有人口1500多人 ,这几年,把户口从城里转回来的已有六七十人,并且还有很多人想把户口转回村子。

  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太原市小店区政协主席崔志光在调查中发现,从2007年的6月份到2008年底的一年半时间,太原市小店区共有农业人口13 万,其中有近3000人属于“非转农”人口,这个数目相当于两个中等规模的村庄人口。崔志光表示,在城郊接合地带村镇的非农人口返村现象日益严重,呈现出无序蔓延的趋势。

  “异样流动”令人担忧

  城乡人口合理流动,说明农村生活条件已逐步改善,本是好的苗头,但现在这种“异样流动”的状况却令人深思担忧。据了解,这些回迁人口中基本没有企业家或者技术人才,对农村的发展可以说几乎起不到积极作用。这些人回迁的目的大多是取利来的,这将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恶化。

  “非转农”现象引发和激化了家族、派别矛盾,增加了农村的不稳定因素。有村民反映,这些“非农户”有的原来是村里人,后来到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快到退休年龄了,就又想把户口迁回村里;还有的压根儿就不是本村人,就是和村干部关系不错,也想着把户口迁到村里。还有村民指出,在“非转农”户口办理相关手续上,缺乏民主,暗箱操作,助长了少数干部的不正之风,干群矛盾突出。

  有关专家建议,遏制“非转农”最为关键的,就是一定要建立起“非转农”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民主决策和审核监督,摸清底数,区别情况,分类对待。只有对返村的“非农户”回村条件、享受福利待遇等方面明确规定,作出限制,才可能逐步扭转目前的返村潮,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2-09/5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