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林业产值缘何5年增长了216%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2-07  互联网

  中国绿色时报12月7日报道 一套规划,两方合作,带来的是三大产业共同发展。近年来,辽宁省林业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从2004年产值220.5亿元到2009年产值698亿元,5年间,全省林业产值增长了216%。
在第二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上,辽宁省林业厅厅长曹元作了经验介绍。辽宁是这次会议的两个典型发言之一。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和林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不断拓展……辽宁林业产业已初步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一套规划,理清发展思路
辽宁省林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始于2004年。
这一年,《辽宁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以省政府名义下发到全省。《规划》制定了全省林业产业的重点发展地区和以高效商品用材林培育业、名特优新经济林培育业为主的八大主导产业,还分地区、分重点产业制定出台了多个专项发展规划。由此,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得以全面理清。
发展大幕拉开,好戏陆续登台。
2005年,辽东重点林区被确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林地经济发展。
2006年,“四个百万亩”经济林富民示范工程启动实施。榛子、板栗、红松、“两杏一枣”,全省以林地经济开发为主的林业种植业从当年开始呈现井喷式增长。
2008年,辽宁省林业厅联合省财政厅,首次提出了对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元的林产品加工企业,给予3%-5%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获得名牌林产品的企业,按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3个档次给予一次性奖励。
2010年,辽宁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6部门联合下达了《辽宁省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提出到2012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要向1000亿元的目标冲刺。
辽宁省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林业产值实现2000亿元,林业产业内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目前的6∶4∶1调整为4∶4∶2。
产业发展促进了思路的进一步拓宽。
辽宁率先实行的非林地造林采伐政策放开、林业资源管理适当放活的政策措施,具体明确:对于在非林地上的营林,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全部交给经营者,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并由林业部门出具证明、提供服务。灵活的政策,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市场化运作加速了社会化大造林格局的形成。
想要用树,就先种树。“三权”移交后,社会资金参与的热情高涨,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吃鸡蛋的人越多,养蛋鸡的人就越多。”辽宁林业人用这一比喻解释了个中缘由。
■两方合作,开拓市场空间
长久以来,林农生产分散,各自为战,犹如一盘散沙。有些林农缺少必需的技术,种树几年没见到效益,索性砍了重栽。耽误了时间,又没赚到钱。
面对全省各县(市、区)多年来积淀的一些特色林业产业,辽宁人开始思索,怎样才能打破小农经营的传统模式,将其做成规模、做成品牌?
按照林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省林业厅将全省划分为辽东山区、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辽西北地区三大产业发展区,各片区集中力量发展各自的优势特色产业。在省林业厅支持下,各片区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购销服务,集体做产业、抱团闯市场。
如今,林地经济已成为辽宁林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6个县(市)已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涌现出一批林业特色村、特色县。铁岭榛子、东港板栗等一大批打着地域标签的特色林产品,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为吸引更多外来企业落户,省林业厅还组织各地区编辑整理了近百项中英文林业产业招商项目册,借助招商会、博览会等时机向社会进行发布;收集、整理了省、市、县三级政府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资源条件、市场信息等资料,通过林业厅门户网站对外发布。
不久前成立的辽宁省林业产业协会,虽是民间组织,却有政府部门积极参与。被推选为第一届会长的省林业厅厅长曹元说:“林业部门既有对产业协会监督指导的职能,又有支持和帮助其加快发展的义务。要充分听取协会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大产业,谱写绿色旋律
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正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2009年,辽宁省林业实现产值698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4%、30%和6%。和前几年相比,第一产业虽仍占据半壁江山,但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明显,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辽宁林业产业正在从以往的一枝独秀,走向现今的遍地开花。
作为第三产业的中坚力量,生态旅游近年来持续升温,让城里人也有机会享受林业发展成就。周末携亲朋到森林公园走一走,感受、拥抱自然,辽宁人的休闲方式更加有滋有味。
位于辽东半岛黄海之滨的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首批4A级景区,区内群峰林立,碧水环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隋国龙介绍说,过去,保护区实行封闭式保护,将大批游客拒之门外。随着观念的更新,他们逐渐认识到,只要能正确处理林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这片林子就能管得住,又能用得好。从上世纪 90年代末开始,保护区开始在生态旅游上大做文章。目前,保护区每年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形成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服务体系,还直接带动了冰峪村、仙人洞村等邻近村庄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自1989年辽宁省建立第一个森林公园起,至今共建立森林公园68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处,省级森林公园39处,23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旅游,以森林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达1500余处。生态旅游初具规模,产业蓬勃发展。
记者注意到,这类大型的保护区还承担着科普教育功能,仙人洞、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内设了科教馆,免费对外开放。科教馆内陈列着辖区内繁衍生息的野生动植物标本,俨然一座小型自然博物馆。同时,这些保护区也是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院校的教学实习科研基地。
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当地生态旅游的经济带动效应为1∶6。也就是说,景区每增收1元,就能为周边餐饮、购物、交通等相关行业带来6元收入。小杠杆,撬动的是大产业。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2-07/5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