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外资粮油巨头操控中国食用油定价权引发涨价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2-06  互联网

  庞华玮

  今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中国的食用油零售市场又遭遇了一轮10%以上的大幅上涨,业界认为炒作等人为因素是本轮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次,政府部门运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迅速扑灭了食用油上涨的势头。

  12月2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访了广州的食用油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发现食用油价格已趋平稳。

  然而,食品用油涨价的根源是不是解决了呢?业界认为未必。在中国食用油70%的批发权掌控在外企手中,仅ADM等四大国际粮商掌控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的情况下,中国食品用油的定价权早已不在自己手里,而这也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和食品安全。
批零倒挂?

  “大豆油的价格跌到9500元/吨了,金龙鱼给我们发货的价格却还是这么高。”12月2日,广州市海珠区粮油综合交易城的一位做批发油生意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卖得最多的是金龙鱼调和油,批发商从经销商那里拿货价是239元/箱(一箱内有四桶5升装的小包装油),而她卖给批发或零售客户的价格也同样是239元/箱。她的赢利只是金龙鱼经销商月底的返利:2元/箱。在没有计算人工和店租成本的前提下,经营这个品牌,批发商的毛利率已微薄到不够1%。

  而另一位老板也告诉记者:“金龙鱼给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价格都一样,甚至超市拿到的价格可能比我们低,所以有的超市卖的价格比我们批发商拿货价还要低,批零倒挂,完全搞乱了市场价格。”

  12月2日,在广州,批发市场里金龙鱼5升调和油价格是60元/桶,但5.258升的金龙鱼调和油价格为63.90元/桶,折合成5升的价格,两者价格相当。即是说在这一品种上,批零同一价格。

  上述两位批发商对记者表示,由于没有利润,近期将减少或不再进这一品种了。而某油脂企业负责人则表示,这些一线品牌可能不会降价,降价的可能是二线品牌。而据了解,其他的品牌,如鲁花、福临门等,批发商仍有一定的利润。

  当日记者在广州一些批发市场和超市内看到金龙鱼确实没涨价,但是在原料大豆现货价格已由前期的万元/每吨以上下跌到最近的9500元/吨左右时,批发价格也未下调,已至批发商的利润接近零,不愿再积极进货。那么,这是不是一种通过价格手段做出变相“断供”的行为呢?

  这让人们回忆起2008年春节食用油暴涨的情况。2008年春节前,食用油价暴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当时,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宣布,从2008年1月15日起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规定食用油及其他部分农产品价涨幅不准超过5%。然而,这很快成为一纸空文。即使国家动用了战略储备油应对,也无济于事。

  “因为中国食用油70%的批发权掌控在外企手中。仅ADM等四大国际粮商就掌控了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20多年研究流通渠道的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谢秉臻介绍,占食用油市场60%份额的金龙鱼100%是外资,连中国最大花生油供应商鲁花的总代理权也在外企手里。

  “外资控制了食用油渠道,不让涨价,就断供。”谢秉臻说,外资食用油巨头先断供深圳,接着,2008年春节时,整个珠三角都开始闹食用油荒。随即,食用油荒迅速蔓延了全国各大城市。
外资操控

  那么,是什么引发了食用油的这轮涨势呢?

  业界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广东省物价协会副会长文武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排除四大粮商在炒作。”除文武汉之外,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也在公开场合谈到这一问题。

  有圈内人士表态:“中国粮商都在抱怨,中国粮食期货被四大粮商控制了,至少被其代理人控制。”

  四大粮商是在全世界控制着粮食生产运销的四家公司,根据这四家公司英文首写字母,人们把它们简称为 “ABCD”:ADM(ArcherDanielsMidland ,简称“A”)、邦吉(Bunge,简称“B”)、嘉吉(Cargill,简称“C”)、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简称“D”)。其中的ADM公司,与新加坡丰益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益海嘉里集团。金龙鱼就属于益海嘉里集团,它还参股了鲁花等国内著名的粮油加工企业,在国内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经高达38家,是全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

  那么,外资是如何一步步浸透到中国食用油领域里,并掌控了中国食用油的定价权、大部分的产量和销售渠道的呢?

  郎咸平在博文中说,因为在2004年的时候,中国败于美国政府和华尔街联合发动的一场大豆金融战。

  事实上,当时正是国内压榨行业的大发展时期,大豆进口量随之大幅增加。然而,大豆的定价权却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由于国际粮商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仓储系统,因此,期货市场的定价权被跨国资本操纵。国际粮商以低价采购大豆,然后通过左右国际期货市场,再以高价卖出。中国企业在2002年~2004年连续三次遭遇国际粮商和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

  如2003年~2004年年初,中国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采购了150万吨大豆。美农业部称当年大豆收成不好,中国采购团到美国,大豆期货价已达4300元人民币/吨。中国代表团在这一价位签下订单,一个月后,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

  这一年,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亏损达80亿元以上,一半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四大粮商则借机收购了我国停工企业,也从此起,中国的大豆市场受制于四大粮商。
涨价悬念

  我国政府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10月20日抛出20万吨国储油阻击食用油涨势无效之后,11月中旬,国家抑制通胀的措施密集出台,尤其是其中的“16条措施”,这16项措施包括: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等。终于使正处于凶猛涨势的食用油价格,突然从高位戛然而止,掉头向下。

  广东省物价局对趋势的判断也指出:预计年内国内食用油价格上升空间有限,短期内受投机资金炒作或美元、原油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有可能出现反复震荡,但大涨的可能性不大。

  而对决定食用油价起最直接作用的一个消息则是:近日,国家发改委召集中粮、益海嘉里、九三粮油工业集团等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要求以上食用油企业未来4个月内不能上涨。这一未被食用油企公开承认的消息,广东省价格局在给记者的答复中明确承认其真实性。

  似乎一切都在指向油价在短期内不会上涨。然而,在外资控制中国食用油的基本情况并没改变的情况下,外资粮油巨头真的会听政府的话吗?

  文武汉说,通过核查食用油价格波动的过程,一旦查实外资粮油巨头有垄断和操纵价格的行为,“坏事可能变成好事,我们可以依法把他们赶出去。”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2008年春节,外资油企曾以“油荒”的方式来应对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临时价格干预政策。那么,现在谁又能保证历史不再重演?
对此,广东省和广州市物价局两部门都明确表示,去年以来,国内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级政府食用油储备制度,目前拥有较充裕的库存,有能力保障市场有效供应。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2-06/5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