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南方农村报:警惕以稳定粮价为名谋部门自身利益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2-02  互联网

一向低调的国家粮食局最近动作幅度颇大,它高调宣布整肃粮食收购市场,并左右开弓,一方面点名规劝中储粮要自律,一方面声称将清理粮食经纪人队伍。光说不够,国家粮食局的具体办法是:计划引入中粮、华粮、中纺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等企业参与中央储备粮代储领域竞争,打破中储粮此前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对需收购资格但未取得而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要坚决禁止,以规范粮食经纪人收购行为。

粮食局与中储粮多有不合。以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为例,中储粮是该政策的执行主体,委托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进行粮食的收购。这些粮食收储企业,或者是粮食局改制清退员工创办,或者是粮站改制过来,与粮食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07年,在江西某市曾发生这样的事:粮食收购还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粮食局突然接到中储粮的电话,命令停止收购。粮食局认为自己是一个政府部门,不应当接受企业的指挥,另一方面农民还不断地把粮食运来,所以不予理睬。直到年底,粮食局都没有发政府公文宣布停止收购。粮食局又指责中储粮有权无责,因为,在中储粮与粮食收储企业的委托收购合同中,对于水分的挥发没有进行约定,若粮食出现损耗,也将责任推向粮食收储企业。

其中的谁是谁非,本文不做探讨。自感受到诸多掣肘的国家粮食局,在今年粮价上涨周期中,终于找到了反击的机会。中储粮已不是第一次当“冤大头”,每次粮价上涨,都有舆论指责中储粮是背后推手,认为其通过自买自卖、高价抢购,推高了粮价。在今年粮价大涨、CPI连创近期新高的背景下,国家粮食局的整肃获得了国务院的认可。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秋粮收购和当前粮食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中储粮全面暂停除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一切购销经营活动”。此次引入几家企业进入中央储备粮代储领域,与其说是为了打破中储粮垄断,不如说是为了在与中储粮的渠道争夺战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被企业压制的政府部门,终于吐了一口长气。

如果说,国家粮食局指责中储粮有借机夺权之嫌,那么,整肃粮食经纪人,则令人心存粮食部门欲趁势扩权之疑。《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从事粮食收购,应当向办理工商登记的部门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资金、仓储设施、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等证明材料。其中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就是指粮食局。虽然如此,在实际的操作层面,极少有粮食经纪人会进行这样的申请。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手续的繁琐,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粮食收购市场基本上是开放的,农民愿意将粮食卖给谁就卖给谁,粮商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收购资格的申请。在上述提到的江西某市,在粮食局申请收购资格的就不到市场收购主体的10%。

如果国家粮食局此次整肃得以切实施行,那么,这些粮食经纪人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不但收购资格把握在粮食局手中,而且收购的行为也在粮食局的监控之下,粮食流通将变得极为不自由。如此整肃是否有必要?而粮食局是否有借机扩权之嫌?

权力一旦下放,便很难收回,这就是权力的 “棘轮效应”。而物价上涨,不是年年如此。若以后粮价出现下跌,是不是又要央求中储粮来执行最低收购价,以免“谷贱伤农”?而中储粮是不是又会借机指责国家粮食局束缚其手脚,不让其进行正常商业活动?若然,国家粮食局的权力是扩了,但是中储粮还是照样一头独大,改革转了几个轮回,情况反而更加糟糕。

如此说来,这似乎是一个死结,但是如果跳出千纠万结的线绳之外,把粮价上涨现象看淡一点,更多想着农民从粮价上涨中获得的收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毕竟,粮食的权重虽占CPI的3.07%,却是农民获得收入的主要农产品,涨一涨,又有什么关系呢?一种商品越不自由,附加在其上的权力便越有活动空间。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2-02/5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