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陕西省洛川县的李姓果农来说,今年是一个忧喜参半的年头。忧的是,冰雹可能导致其栽种的苹果收成大幅减少,喜的则是,苹果价格暴涨超过45%。
他说,最大横切面直径80毫米的最优质苹果往年入库价约每斤(0.5公斤)3.30元(人民币,下同,约0.64新元),但今年已升至每斤4.80元。
产量下跌导致价格上涨看似符合经济原理,但如果放大至全国的范围,却有其不合理之处,因为实际上今年中国的苹果总产量不降反升。
《第一财经日报》日前引述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的说法,虽然苹果主要产区之一陕西等地受天气影响而明显减产,但苹果总产量因种植总面积增长而仍会增加5%。
丰收的苹果也涨价,很大程度上反映农产品在中国轮番涨价的联动效应。今年年初以来,“蒜你狠”(大蒜)、“豆你玩”(豆类),“姜你军”(生姜)和“糖高宗”(食糖)等流行语反映农产品被炒作的现象,加上棉花、小麦、玉米和籼稻价格上涨的情况,都凸显农产品价格节节攀升的趋势。
昨天公布的最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10月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涨幅创两年来的新高。由农场品价格构成的食品价格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金天圣咨询公司经济分析师兆伯向本报分析时指出,中国人口增多导致农产品需求增大,但耕地面积却在减少,导致供需矛盾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最根本因素。
然而,他也指出,在农产品供需结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在发挥作用:资本炒作。在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农产品减产预期成为一个价格波动的因素,一旦有人操纵供应,将进一步推高农产品的价格。
兆伯分析说,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国外大量资本涌入,将中国需要进口的棉花、玉米、大豆等产品锁定为炒作对象。同时,一部分国内游资在房市调控下撤离后,也跟随外资摇旗呐喊,为农产品炒作加温。
以棉花为例,在强大资本推动下,中国棉价近期连创新高。中国棉花协会网站显示,9月末中国优质棉每吨2万2684元,较8月末的每吨1万8005元上涨了4679元,涨幅为26%。
居住在北京的刘浩(36岁,个体经商者)在“蒜你狠”较量中获利200万元。他告诉本报,一个月前,他又与同乡转战老家山东和湖北,变身为炒棉客。
但由于棉花上涨已有一段时间,参与炒作的成本高昂,需要一定的资金规模,对于收益预期刘浩并不十分乐观。他受访时说:“只有不到20%的利润,现在不仅棉价高涨,收购价由去年3.30元一斤涨到6元,而人工费、物流费也都成倍增长。”
在国内棉企还靠“打白条”(欠条),不付现金收棉时,资本庞大的外资仅凭现金收购的绝对优势就可控制棉花的供应。《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引述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调查透露,从去年9月至今,仅国际著名大宗商品交易商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一家外资就在湖北收购了4万吨棉花。
在1000多万吨的棉花年需求量下,仅约700万吨的国内产量造成了近300万吨的需求缺口。棉花供需巨大的落差成为国际巨头炒作的绝好商机。
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旨在调控棉价的国储棉最大收储量却仅为270多万吨,中方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仲对《经济参考报》说:“即使国家把剩余的储备棉全拿出来竞拍,也不可能对现在的棉价有任何影响。”
供需失衡加上市场炒作,消费者或许应该作好高通胀时代的心理准备。兆伯说:“农产品价涨是必然趋势,由此引发的通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