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外资高价入粮食收购 国储粮企弊端暴露生存难

网友投稿  2010-10-19  互联网

外资借完整大米产业链冲击相关民营企业,控制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外资以产业链优势争购中国小麦、大米固然可虑,但对中国粮企而言,师其长技、打造自己的产业链显然是更积极的做法

   在江西抚州农村,一望无际的稻田泛着金黄,一些农民正挥镰收割。

  “稻米还没成熟,就有人来定粮,确实少见。”对临川区东馆镇农民来说,源源不断到镇上来的购粮者让他们喜上眉梢,村民们对今年晚稻卖个好价钱充满信心。

  外资高价介入

  有赣抚粮仓之称的抚州,每年产粮50亿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0亿斤以上,这在产粮大省江西位列前茅。抚州市粮食局预计今年产中晚稻粮30亿斤左右,商品粮15亿到18亿斤。

  抚州粮食市场往往是江西省粮市的一个风向标。经历了今年早稻的“抢购忙”,抚州农民纷纷开出了比往年高出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心理价,不少农民在采访中表示“少于100元就不卖”。

  而在江西新干海珠米业董事长邓库皮看来,今年的开秤价可能会比农民100元的预期更高,因为晚稻历来供不应求,“今年早稻开秤是105,估计晚稻不会少于110。”

  往年的秋粮市场上,国企六成,民企四成,皆大欢喜。但今年形势大变,国际粮食巨头益海嘉里强势参战。
江西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金佳谷物在赣中地区的负责人闵武林说,益海嘉里已经在江西建了一个日加工大米600吨的大米加工厂,远期要达到1200吨大米的能力,并将主要的目标定在了中晚稻的收购上,“由于国外粮食主要争夺晚稻,晚稻的收购战将更加惨烈”。

  在收粮大战中,无论是哪一路的买家,拼的都是价格。但外资的价格战,不仅打懵了粮企,就连当地农民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高价收购粮食,如果一般收购价是96元,外资就出98、99元,说有多少要多少。”

  今年早稻收购时,抚州金溪县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和中央储备粮金溪直属库还没有入市收购的情况下,位于这个县的外资粮商益海嘉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早在8月1日就率先挂牌收购早稻,每百斤出价98元,既高于今年国家制定的每百斤93元的最低收购价,也高出去年同期江西早稻收购价,还高于目前早稻的平均收购价。益海嘉里去年6月才入驻抚州市金溪县,这一役让它在抚州威名大振。

  在今年早稻收购中,国储收购和市场收购已经平分秋色。江西省粮食局8月15日的收购量统计显示,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是5.8亿斤,其他购销企业是4亿斤。

  和此前北方小麦收购形势相同,外资粮食企业大多开秤早、出价高,收购较为活跃。在抢粮大战中,国储粮食企业的弊端进一步暴露。江西抚州市粮食局副局长张绍义说,粮食企业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执行国家政策稳定粮价,认为早稻价格过高不愿收。

  据此,中储粮金溪直属库主任饶胜平认为,面对实力雄厚、嗅觉灵敏的外资粮商,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民营加工企业或将生存艰难。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参与的粮食企业增多,其背后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团,他们会放出各种声音,混乱的声音将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
中小加工企业面临倒闭

  目前,抚州市有粮食加工许可证的粮食加工企业有213家,年加工量能力有五六十亿斤。加工能力已经超过了粮食产量,很多企业面临无米加工的境地。

  私营粮食加工企业主张小英说,现在工厂每斤优质早稻加工成大米有3.7分钱利润,但普通大米则要亏损0.3分钱,“粮价太高,只有停工”。

  我国米、面、食用油三大粮油市场中,只剩下大米加工市场还是处于零散的竞争状态。但今年以来,江西市场的外资粮食巨头益海嘉里、国有企业的中粮和中储粮,以及一些农业龙头企业都纷纷上大米加工项目。

  “小工厂往往竞争不过大企业,原因在于控制粮源的资金不足、规模不大。掌握粮源比市场开拓更为重要,”闵武林说,与其他粮食品种的技术、加工成本、产品质量洗牌不同,“大米洗牌就是拿粮源洗牌,没有原料加工企业就要关门。”

  有专家称,整个江西现有超过2000家的大米加工企业,大部分将倒闭或停产。抚州市粮食局副局长张绍义也认为,外资企业无论设备、管理、资金都十分雄厚,这些中小企业如不改进的话将面临淘汰……

  不过,外资设定的对手并不是中小企业。例如,为了与国内大型粮食企业竞争,益海嘉里采取盯防战术,基本上是中粮米业在哪建粮食加工厂,益海嘉里就会随之跟进。

  或成粮食安全隐患

  在米市掀起风浪前,外资早已进入小麦等粮食收购领域。

  今年的小麦收购,国际四大粮商中的法国路易达孚、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等一些外资企业相继加入,外资此举被业内解读为“掌握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之后的新一轮跑马圈地”。

  在不少人看来,目前多元化收购主体以及外资进入中国粮食的购销环节,短期内能够看到的好处是粮价上涨让农民得利。

  不过,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认为,这是国家收储系统出了问题,“国家本来应该高价从农民手中收粮,引进外资是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粮源就应该掌握在国家手里,垄断地位不能打破。不能意识形态化搞改革,不是国退民进就一定对,国该进的一定要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翔说,外资有三大法宝:技术先进、资金丰厚、机制完善。“一旦少数企业能够控制中国很大的粮食市场,这对中国粮食安全负面影响非常大,他们所掌握的粮源不是政府的。企业追求超额利润,如果任由它们在市场获得过高的占有率,将构成安全隐患。”

  目前,从小麦、大豆到大米,外资正加紧挤占中国粮食市场。不过,李国翔认为外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还很小,并且主要是高端市场,在短期内尚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实质威胁。

  “虽然外资的影响还没达到失控的程度,但不能不警惕。”在李昌平看来,国家在粮食市场对外资不设防,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收储和加工环节,迟早会带来粮价的大幅波动,国家对粮食价格将失去控制。“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还很脆弱,我认为2000亿资金就足够让粮食市场产生波动,四两拨千金的杠杆效应会给粮食市场带来暴涨暴跌的局面。”

  担忧之下,外资在粮油市场延续其只做不说的一贯作法。对于今年的小麦收购战,益海嘉里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在江西收粮大战中,他们延续了低调的作风。

  产业链竞争时代来临

  整体而言,随着2008年开始的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国外粮企巨头纷纷抢滩中国粮食市场。

  益海嘉里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至少40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几乎覆盖全国,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业集团之一;而世界在粮食经营方面最负盛名的“四大金刚”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都早早进入了中国市场。它们或通过收购或通过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进而获得中国大豆进口权的80%货源,由此导致中国全国大型的97家油脂企业中,64家被外资控制。

  黑龙江一国有豆企负责人对跨国巨头的赢利模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这份长达几万字的报告称,国际粮商们经营的领域广产业链长而庞杂——上至贷款、种子化肥销售,中间到仓储、物流设施的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下到国际粮油贸易,无不涉猎。

  以大豆为例,跨国集团在完成垄断中国压榨业的产业布局后,不断向上下游渗透,利用手中低成本大豆,向上打击种植业、垄断物流收储环节,向下挤压相关产品市场、掌控饲料养殖业。

  这名负责人说,外资的优势在于其打造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赚钱。即使收购亏点,也很容易就通过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补回来。它可以轻松淘汰竞争对手。”这位负责人对大豆油的沦陷有切肤之痛,他认为中国大米稍有不慎便会重蹈大豆的覆辙。

  不过,困境中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对此有了认识。

  今年3月份,在江西粮食主产区和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集中的新干县,海珠米业有限公司联合其他6家粮食加工企业,成立了一家加工稻谷能力达到30 万吨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海珠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建平告诉记者,这家大型粮食集团也将“一条龙”从事稻谷收购、加工、物流和市场销售各个环节的经营。

  凭借产业链条竞争,固然对中国粮食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竞争促进各个环节的夯实,将更切实地稳固国家粮食安全。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0-19/49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