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米全大米收购引暗战 行政区划变更影响企业发展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9-27  互联网

  米泉大米在新疆鼎鼎有名,“米全大米”这个品牌很多新疆人都不陌生。每年“十一”前后,是米泉水稻收割的时节,就在稻农即将享受丰收喜悦的时候,一场有关米泉大米收购的暗战却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

  近日,在新疆天山网《民生关注》的《投诉举报》栏目中,出现了《米全粮油公司因隶属关系不明遭遇困境》的帖子,讲述了新疆米全粮油购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全粮油购销公司)在米东区行政区域变更后所遇到的麻烦事,关系到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9月7日,此栏目中跟出《企业要生存 职工要吃饭》一帖,牵扯出了另一家企业——乌鲁木齐粮食储备库,文中表示,如果剥夺了他们在米东区的粮食收购权,这个企业也将面临职工生存问题,且有50余条跟帖。

  紧接着,9月10日,网上又跟出了《米东粮农反对粮食收购由一家垄断》 ,这个帖子以一个农民的身份道出了对粮食收购的看法和愿望,引来众多跟帖者,使该页面成为天山网《投诉举报》栏目近一阶段点击排行之首。

  近日,记者走访了该系列帖子中所涉及的主角——米东区农民、米全粮油购销公司、乌鲁木齐粮食储备库及相关人员,揭开了“米全大米”收购暗战的幕后。 

  天山网讯(记者如歌摄影报道)

  企业的无奈

  记者采访了解到:米全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新疆米泉市粮油购销公司,是原米泉市粮食局麾下的国有企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01年被规划到昌吉州粮油购销集团公司。

  随着乌昌一体化的推进,2007年8月1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正式挂牌,原米泉市所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并入米东区。但米全粮油购销公司却因身在米东,又戴着昌吉州的“帽子”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单位。

  “我们从此成了两不管的单位。2009年,昌粮公司要求下属单位向州总工会上报困难职工人数,我们按照要求上报了,但却被昌吉州总工会以‘不是昌吉州单位’为由,取消了资格,而米东区工会却又以‘应属昌吉州单位’为由,将我们拒之门外。”米全粮油购销公司办公室马女士说。

  2008年,乌鲁木齐市发改委下文称:自2009年起,米东区稻谷由包括米全粮油购销公司在内的两家公司收购,另一家介入的企业就是乌鲁木齐粮食储备库。这意味着一直以收购米泉大米为主的米全粮油购销公司,结束了以往只有几家私人收购站与之竞争的历史。

  米全粮油购销公司开发的“米全牌”大米是新疆名牌、新疆著名商标、新疆百姓口碑最佳荣誉产品、新疆十强农副产品行业领军品牌……经新疆科学院社会经济调查大队调查,“米全大米”在新疆地产大米中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均排名第一。

  马女士说:“2008年我们收购了6万吨,而2009年,才收到了4万多吨。我们并不反对市场竞争,但在收购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变相截人、截车、抬价和以次充好的现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最后吃亏的不是农民,也不是经销商,而是消费者。对我们来说,最致命的就是稻谷收不回来,就意味着名牌‘米全大米’的原料得不到充分保障,继而加工、销售都会出问题,循环不良,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就会受影响,经过多年探索并已具规模的订单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面临断裂和解体的危险……”

  “米全大米是我们多年来用心血培育出来的,就在今年8月,我们才从第四届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颁奖会上捧回2010年品牌中国金谱奖‘粮油行业十强品牌’的荣誉,为把米全大米做成走出新疆、走向世界的拳头产品,我们不惜投入,上马了3条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生产线,固定资产近4000万元,已经形成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经营能力。如果生产米全大米的机器都吃不饱,米全大米就将越来越少。”

  乌鲁木齐粮食储备库杨女士告诉记者:“我们也是50多年的老企业,为了进入米东区这个市场,我们投入300多万元组建了大米加工企业,2009 年米东区稻谷收购,我们获得了可喜的效益,看到了市场前景,职工积极性大大提高,可正在我们准备今年大干一场的时候,却让我们撤回来,这不就等于打好了锅灶,却突然说没有米了,我们想不通,我们是乌鲁木齐市粮食市场供应与粮食安全的国有收储企业,却不能收购自己行政区域内的稻谷。更何况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为什么这里就有独家收购的特区?”

  随后,乌鲁木齐粮食储备库立即作出反应,发了《企业要生存,职工要吃饭》一文,跟帖者众多,两家企业在网上打起了口水仗。

  收购的暗战

  在这场“米全大米”争夺战中,米泉的农民是如何反应的呢?天山网上一个以米东农民的名义发的帖子做出回应:《米东粮农反对粮食收购由一家垄断》,公开表明:反对垄断经营。“中央连续7年下发1号文件,三令五申要求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米东区的粮农也从 2008年开始,因为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发改委、财政、粮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某粮油公司吃‘独食’的局面,脸难看、粮难卖、车难卸、钱难拿、气难受的现象没有了,我们粮农终于扬眉吐气……”

  可米全粮油购销公司的员工却认为此帖是对方的“托”所为,根本不是农民自己的话。记者认真看了跟帖,发现代表两种对立观点的主要阵营还是两个企业。

  “去年到米全公司的粮站去交粮,被验为四等,我没舍得交,拉到另外那个米厂收购点,人家一看就说是二等,我一高兴说‘走’,其实是准备交了,可他们以为我要走,就马上说给一等的收购价,劝我别走了……”

  “我是米东区的一名稻农,我的稻子就交给了乌市这家公司,他们为了和米泉的公司抢稻子,给我们全是一等的价格。哈哈,他们抢,我们可占了大便宜了……”

  “出现这样的竞争,是因为近些年粮价看好,如果粮价下跌了,还会有人抢着收购吗?2000年就出现过粮价下跌,当时除了米全公司在收购,小贩子都不见了踪影,别的小厂都是代农加工,把市场跌价的风险全部扔给了我们。”

  这些帖子暴露了一些值得关注问题:独家经营让农民别无选择,在过去的收购中出现过脸难看、粮难卖、车难卸、钱难拿、气难受的现象;多家收购,让农民有了想卖给谁就卖给谁的自主权,但因此就有了竞争,就出现了抬价和质量把关不严、以次充好的现象;竞争秩序混乱,就会挫伤正规经营商家的积极性,一旦市场不好的时候,谁来收拾这个摊子?

  2010年4月,米全粮油收购公司拿出300多万元,为去年向他们公司交售稻谷的稻农进行二次结算,让利于广大稻农,据说这是新疆首例由企业出资进行的二次返利,此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让给他们交稻谷的农民乐呵了一把,也让没有给他们交稻谷的农民好不羡慕,农民认为这正是“蚌鹤相争,渔翁得利”,所以希望竞争常在。

李景春说:“现在村里的稻田已经远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稻农的愿望

  在米泉,三道坝镇是人们公认的产米最好的地方。9月16日,记者专程深入三道坝镇田头、路边、农家院舍里,采访了部分农民。

  二道坝村的李景春老人告诉记者:“40多年前,这里有很多泉眼,稻田都是用泉水浇灌的,我们在稻田都能摸上鱼,这里很适合水稻生长,所以米质很好。之所以统称三道坝米,是因为人们在渠水筑坝引水浇田,从上游到下游,共扎了四道坝,而三道坝是这里的镇子,所以无论是几道坝的米,都说是三道坝的…… 现在,最好的大米出自一道坝村和二道坝村。”

  记者走在三道坝镇的田头路间,满眼都是已经绿中泛黄的稻田,稻穗已经沉甸甸地低下了头,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正顶着烈日在田间空地上平整打谷场的农妇符金花告诉记者,二道坝村有800多农户,种有千余亩水稻,他们一家4口有6亩4分地。去年,他们家的稻谷自己加工出来后找了路子全部卖了出去。

  72岁的李景春老人在二道坝村已生活了近50年,种了半个世纪的水稻。今年他家种了13亩稻田,儿媳小王说,因为天气原因今年水稻长势不太好。至于卖给哪个收购商,要看谁给的价好。

  记者来到一栋新盖好的房舍前敲门,迎出来的是王刚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为了多挣些钱,今年除了种自己的地外,他们还租了别人的地,共种植了 18亩水稻。他们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种水稻的成本投入:犁地、插秧、浇水、施肥、打药、拔草、收割、打捆、脱皮等投入,一亩地平均就得花掉成本800元左右,一般情况,一亩地平均产稻谷650公斤左右,如果按照平均收购价一公斤稻谷2.3元来算,一亩地的毛收入约1500元左右,减去投入,一亩地的利润只有650元左右。如果种10亩地,一年的收入在6500元左右。“我们一年就指望着这个收入,这么一算,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在交稻谷时这么斤斤计较、分毛必争了吧?”去年,王刚家种了8亩水稻,全部卖给了米全粮油收购公司,也拿到了二次返利。“今年把稻谷卖给谁,要等收割时再看,谁的价高就卖给谁。”

  李景春说,因为种水稻太辛苦,收入还没有经济作物高,所以现在村里的稻田已经远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在采访中,大多数农民希望有多家收购企业可以供他们选择,谁的坎少,谁的价高,谁的服务好就卖给谁。但也不希望像去年那样,几家争抢,让他们感到为难,希望给他们自己选择的自由,同时更希望有一个让他们旱涝保收的主心骨,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临近今年水稻收割时节,米全大米收购中矛盾越发突出,一份由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起草的《行政区划调整导致新疆名牌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应引起高度关注》的报告层层向上反映。

  7月底,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副主席胡伟先后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尽快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

  9月初,自治区、昌吉州、米东区的相关部门就此开了专门的协调会议。

  如今,人们都在等待着会议协调结果的出台。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9-27/4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