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一股强冷空气影响,新疆哈密地区9月3日至4日发生强降雨、降雪、降温天气过程,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图为哈密市大泉湾乡各族干部群众在装沙袋筑防洪堤。新华社供图 编者的话 上世纪70年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近40多年东北的8个严重冷害年,近3年春季我国大范围的干旱……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洪灾和旱灾几乎每年都发生,受灾地区农业往往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自古以来,脆弱的农业就无法逃离“靠天吃饭”的窘境。 截至今年8月19日,全国因洪涝、台风农作物受灾面积已达1.64亿亩,该数字大于常年水平。秋粮稳产、增产仍有不小的变数。 同时,国际粮食市场也风云突变。俄罗斯、澳大利亚等粮食主产国也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全球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国外粮商已开始在中国市场争夺粮源。 可以判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传统农业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些都从更深层次考验着农业系统对日渐多变的天气条件的适应能力。 8月,一场保秋粮晚稻丰收的战役再次展开。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政府行动的同时,科学界也在思考,农业、科研、气象的深度融合已经纳入科学家的视野。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利用现代科技让粮食生产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宿命。 □本报记者张林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出现西南大旱、北方低温、南方暴雨等极端异常天气,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目前,夏粮已小幅减产,秋粮稳产增产形势亦不乐观;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呈结构性上涨。 国际上,罕见干旱重创俄罗斯,俄总理普京宣布暂禁谷物出口。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随之恐慌,小麦价格涨至2008年粮食危机以来最高水平,玉米、大豆价格应声而起。 粮食安全警钟再次鸣响。 8月11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晚稻秋粮生产措施。会议指出,夺取秋粮丰收,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连续出现的各种极端天气,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的扰动,成为今年迄今为止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不得不承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不利气候条件正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生产的最大干扰,在制度安排上,农业、气象两大系统的关系更趋复杂,协调与互动深度已显不足。 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目标,要求用3至5年建成从国家到县的四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整体水平。 然而从目前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及致灾情况看,真正建立“气象服务具有地方特色、灾害预防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时间紧迫,工程庞大。 有关专家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农村还难以做到农业气象信息及时全面地“进村入户”,部分农户对气象信息也还缺乏足够关注;同时,农业系统对来自气象系统的预报预测信息缺少有效传导机制,致使气象系统的农业服务功能无法得到深度发挥;在顶层决策指挥上,则常常表现为应急式的抢种抢收,这对国家粮食生产的长治久安几乎不可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