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食用农产品价格连续十周上涨 涨价涉及多个环节

网友投稿  2010-09-06  互联网

  “民以食为天”,这是人们在很多场合都喜欢说的一句话。在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国度里,享受菜肴是人生乐事,哪怕仅仅是“拍黄瓜”。提到“拍黄瓜”,是因为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受访的夏姓北京市民说已经减少对“拍黄瓜”这道“京城名菜”的享用,因为提味必备的配料——大蒜——太贵了,“都跟生肘子一样贵了。”话语中充满遗憾。
见识过前一轮生姜、大蒜的暴涨,人们开始对一些过去稀松平常的菜食顿生敬畏,也生出不少抱怨。前面一则故事这说起来有些夸张,不过听到常去菜场买菜的朋友说,菜价确实又贵了。这并不只是普通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更是有官方数据支持的。商务部日前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在8月23日至29日这一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2%,这已是连续十周的上涨了。

  那么涨价源于何处?其中涉及多个环节。有媒体曾提出问题,“一个萝卜,从种在地里,到进入北京市民的厨房,需要走多少路?”北京市农委协调督察处处长任荣给出的回答是,中间环节有五六道。一般来说,农民在田间种菜,收成的时候,会有小贩来收菜;小贩收到菜后,运到产地农贸市场销售,主要客户是北京等大城市来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收菜后,再运到北京的批发市场,分销给下游的经销商或小贩;下游经销商买到菜后,会运到其他中小型批发市场销售,或者运到商场、超市销售;而小贩买到菜后,会运到早市、菜市场销售。经过这些环节后,市民才能买到菜。

  谁都不喜欢涨价,消费者抱怨的同时,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在承受加价压力。想想看,蔬菜从生产环节成本就面临增加,种子、农膜、化肥、农药以及人工成本都在涨,有些幅度还很大。中国社科院一位人士算过一笔账“去年一袋50公斤的农用复合肥价格为70元到80元,今年则上涨到100元;塑料薄膜价格也从去年的10元/千克上涨到17元/千克。”

  流通环节也面临涨价。北京一家社区菜市场摊主曾这样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前几年,他租一个摊位只要几百元,现在要一千多。油价飞涨影响到运输成本,原来进菜一个月二三百元油钱就够,现在需要五六百元;还有人工等其他的费用也上涨。他粗略算下来,现在一个月要比前几年多花近2000元,这些绝大部分都要分摊到菜价里的,以一个月卖1万斤菜来算,“每斤菜就要多卖两毛钱了。”

  这种涨价尽管你不喜欢,但你却不能说是完全不合理,更不能因为你每天要吃菜就让农民和那些中间环节的服务者赔钱赚吆喝。好了,价钱层层累加,最终都要落到你我这样的消费者头上。

  这种状况政府已经注意到,一些地方正采取措施加以改善。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政府投入近70万元建立了4个社区便民综合服务站,这里销售的菜不仅便宜,而且新鲜。他们的做法是减少中间环节,政府直接从农民田里进菜,菜的定价平进平出的,减少了中间批发环节的层层加利。服务站人员工资由政府发,不占店里的成本,此外这里的用水、用电都是政府补贴的。这样一来,居民当然就能吃到便宜又新鲜的菜了。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但能否坚持下去,而且各地情况不同,能否效仿都很难说。但是,这种由政府出面特别是通过适当补贴解决问题的做法却是值得提倡。

  前不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已发布。通知要求切实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就是由地方政府充分负起责任来。同时通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此举将减少流通环节上的运输成本。

  当然,要解决生产环节的价格稳定问题恐怕要难得多。以PPI为例,其不断攀升最终会传导到中下游产业, 农产品价格自然不会独善其身。但也不是毫无办法。《通知》提出,通过稳定和增加大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实增强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这样一来,规模化生产对保证蔬菜的供应量,降低单位成本将起一定作用的。同时,通过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统筹抓好当前“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等措施,对保障市民的“菜篮子”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9-06/49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