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市场上的农产品(18.35,0.00,0.00%)价格波动此起彼伏。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CPI上涨3.3%,创出年内新高,而其中由农产品上涨拉动的比例占到2.3%。上周末,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鸡蛋、蔬菜、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略有上涨。专家认为,虽然不排除投机资金借此涌入进行炒作,但是席卷全球的恶劣天气造成的减产仍是涨价主因。
小件农产品价格出现微涨
记者上周六在姚家园一农贸市场看到,鸡蛋已经由3.8元/公斤涨到4.5元/公斤。该农贸市场的摊主们以常年的从业经验判断农产品价格还会再涨。“我们现在非常注意青菜保鲜,蔬菜价格涨了菜也不好卖了,如果出现浪费,就会赔本了。”做蔬菜零售生意的周女士向记者介绍。
市统计局8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从7月17日起,北京蒜价达到12元/公斤的历史最高价,近期仍维持在11.6元/公斤的水平线上。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工作人员张艳妮告诉记者,近一周时间蔬菜加权平均价在1.2-1.22元/斤之间,蔬菜价格略有上涨,但总体比较稳定。
市场分析认为,蔬菜等小件农产品的微涨主要缘于异常天气导致的减产因素,不排除有部分投机资金借此涌入进行炒作。一些专家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全球性,但不认为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会出现“暴涨”。
国内粮食供应暂时无忧
对于小件农产品的上涨,普通百姓反应比较敏锐,引发人们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的过度解读。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我国小麦年进口量不足10%,而且主要是为了调剂一部分优质小麦的供应。长期以来,我国的小麦供求状况都能保证自给自足,2010年小麦产量将超过1.15亿吨,完全能满足国内需要。
但值得警惕的是,国际农产品的输入性通胀诱因与国内的天气灾害因素相叠加,可能进一步强化居民的通胀预期。当前秋粮上市在即,灾害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进而影响物价走势。一些专家认为,虽然今年粮食总体供应不会出现紧缺局面,但受到异常天气及流动性因素影响,市场上对粮食上涨的预期仍在。
采取措施防止价格异常波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无论是从老百姓的生活还是从支持灾区救灾的角度,国家都会加大对炒作农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据悉,针对农产品市场出现的涨价、囤货等现象,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等部委日前采取措施密集出台多个调控政策,涉及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粮食收购价、玉米进口等。另外,国家还通过增加库存、抛储等手段来保障供应、平抑价格。
一些专家认为,尽管用行政手段暂时抑制价格有利于眼前的经济整体运行,但从中长期看,粮食必须回归市场定价,并应加大补贴的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有专家建议,当前我国法律对农产品什么是囤积、什么是炒作,尚无明确界定,国家应抓紧修改《价格法》,对这些新情况做出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