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生猪告急 夏粮抢购 农产品价波动或影响CPI走势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7-12  互联网

  尽管部分地区出现夏粮抢购现象,但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粮食供给总体充裕,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将保持平稳,粮食短期不存在供需失衡而引起的大幅上涨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粮食价格将处于上涨通道。

  在我国的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占比33%左右,而猪肉价格又在食品价格中占较大比重。而且,猪肉价格还可能影响其它食品价格,如果猪肉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可能影响CPI走势,虽然6月份CPI同比数据有可能继续小幅上涨,但是从诸多因素来看,目前已经出现物价涨幅趋缓的苗头,全年物价仍将会是温和上涨。

物价:

  南方生猪告急

  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我国生猪存栏43370万头,较年初减少7.53%,能繁母猪存栏4700万头,较年初下降4.28%,生猪存栏量一直呈现小幅下降趋势。

  在我国的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占比33%左右,而猪肉价格又在食品价格中占较大比重。而且,猪肉价格还可能影响其它食品价格,如果猪肉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可能影响CPI走势。

  新一轮粮价调控政策吃紧 产粮大省面粉悄悄涨价

   到底何种原因促使了小麦价格的上涨,目前尚无定论,但是作为国人粮袋子主要内容,小麦价格上涨无疑给面粉价格上涨带来传导效应。黑龙江省农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了这样的担忧:农产品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很强的传导性。“现在决策者应该关注小麦的价格上涨会不会成为引发物价连锁反应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猪肉要涨 汽车要降

  比如猪肉价格,在经历连续半年的下跌后,目前已有企稳回升势头,下半年或许出现恢复性上涨。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下半年汽车价格以降为主,经济环保型汽车消费看好。

  国内小麦期价创新高 长期涨势难持续

   6月以来,郑州强麦期货主力1101合约呈现探底回升态势,在月初下探至2272元/吨后即持续回升。截至7日收盘,强麦期货主力1101合约收报2344元/吨,盘中最高上探至2346元/吨,较月初累计涨幅达3%,逐步呈现出突破前期震荡平台继续上行的态势。此外,文华财经强麦指数最高达2337元/吨,为两年以来的历史最高位。

权威声音: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国人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韩长赋:我用两句话概括:一句话是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句话是我国是人口大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国家粮食局:玉米小麦不会过分涨价

  今年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有所上涨。近期伴随着小麦收割的结束,不断有媒体报道,小麦价格也有所上涨。昨日,国家粮食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对玉米、小麦的价格分析,认为两者价格均不会有过分上涨。

  央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 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宽松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判断为: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的态势,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CPI:

  机构:6月份CPI涨幅或超3.2%

  二季度主要宏观数据即将于本月中旬发布。根据多家机构的预测,6月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通胀则明升暗降。预计6月CPI同比增幅或超3.2%,其最高峰将在7月出现,但6月PPI同比则可能出现下降。同时,6月份投资则将继续有所回落,消费相对稳定,工业增速有所放缓。

  专家:6月CPI或走高 下半年物价涨幅压力趋缓

  继5月份CPI同比涨幅超3%之后,“6月份CPI同比涨幅将继续在3%以上运行,6、7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达到年内顶点”的预测,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观点。

  大宗农产品短期恐难推高CPI

  尽管部分地区出现夏粮抢购现象,但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粮食供给总体充裕,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将保持平稳,粮食短期不存在供需失衡而引起的大幅上涨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粮食价格将处于上涨通道。

涨价原因:

  1、丰产:主产区丰产 小麦国际期价走软

  2、天气:小麦反常上涨 天气收储成推手

相关:

  亚太地区粮食安全会议呼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亚太地区粮食安全会议7日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总部开幕。这次会议由亚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旨在找出并消除影响粮食安全的障碍。与会各国官员和专家均表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应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应对饥饿问题,并使亿万民众未来免受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7-12/4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