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外贸企业打通内销瓶颈 新内需时代悄然来临

网友投稿  2010-06-21  互联网

     为期4天的第二届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下简称“外博会”)于今天落下帷幕。然而,来自我省的1058家参展企业借助外博会平台走向内销之路,才刚刚开始。

  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副司长王德生在参观完外博会后表示,内外并举已成为企业今后必然的选择,外博会的诞生正是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一站式平台。

  数据显示,尽管广东已顺利冲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眼,外贸形势趋暖,但如何帮助出口企业拓展内需市场仍是重要之举。不过,记者观察到,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的外博会却表明,外贸依存度依然高企的广东正在尝试一条“内外兼修”之路。

  “外博会带来全新契机”

  出口灯具已经20多年的惠州市商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升今年是第二次参展外博会。与去年不同的是,王东升今年的摊位经过了精装,并处于走道上最为显眼的位置之一。

  这些设计颇具异国风情、制造精良的玻璃深加工灯具获得了不少采购商的青睐。王东升表示,虽然这短短的两天未收获实际订单,但不少国内大型零售商的买手都对他表达了对其产品的兴趣。“有兴趣就说明有建立渠道的可能性。”王东升对今年继续进军内销市场显得颇有信心。

  20多年来,王东升所在的公司一直将灯具出口欧美日等市场。经历了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他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正在萎缩,而国内市场正在如井喷式地高速发展。于是他做出“战略性研判”:发展内贸市场才是企业发展的权宜之计。借助去年外博会平台,他首次接触到来自国内大型零售商买手,并逐渐打开内贸市场的大门,走进百安居、沃尔玛等国内大型零售卖场。

  王东升只是外博会上的一个剪影。通过外博会,更多的企业打开了通往国内市场的第一道门。

  据外博会主办方统计,截止到昨日中午,本届外博会共有8400多家国内零售采购商派出强大采购团队,与参展企业进行洽谈对接。

  财经媒体界传奇人物,现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就表示,专门为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搭建的内销平台的外博会,不仅有众多有意内销的出口企业参与,还有国内知名流通企业,双方的对接不仅减少了流通环节,还提供了一个打破不合理制度设计和政策局限,让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自己来决定做外贸还是内销的契机。

  不能忽略的市场

  改革开放32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并一举成为全球最为蓬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

  在本届外博会上,相比国外正在萎缩的需求,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很看重国内市场的潜力:“未来10年,如果我国每年有1000万个农民工转化成城市居民,将会产生100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若按每个农民工的消费能力将提高3.5倍计算,中国内需市场的蛋糕就将增长3.5倍,这就能支撑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

  在本届外博会举办的“外企拓展内需市场高峰论坛”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当前的阶段,三资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是选择做不做内销的问题,也不是讨论时机是否已到的问题,而是考虑企业该如何发展、拓展好内贸市场。

  中国大部分的出口企业为什么放着13亿人口的市场,却转投国外市场呢?面对这个看似浅显的问题,众多外贸企业却有现实而深刻的考量。

  记者注意到,在危机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出口转内销”的呼声比较高,但是,随着出口好转,“出口转内销”的需求似乎在减少。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出口转内销”存在巨大的困难。分析人士也提醒,中国内地庞大的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法律体制仍存在大量的模糊空间。

  必须迈过的坎

  广东打出扩内需、促内销“组合拳”后的一年间,过度依赖外需的格局已有所改变。

  据统计,2009年,全省外资企业内销总额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32.7%。外贸依存度比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下降22个百分点,降至133%。而珠三角外贸加工企业最集中的东莞市,外资企业内销总额首次占到内外销总量三成,比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提高12.82个百分点,相当于外资企业出口额的2/3,部分弥补了外需不足的影响。

  随着国家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增长型经济发展,中国的“新内需时代”已悄然来临。广大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正面临外贸转内销的大好机遇。

  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军表示,企业迈进内贸市场,一开始总是有很多的困难,但重要的是企业是否有恒心和信心。

  张燕生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进一步指出,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企业必然经历从贴牌到品牌,从别人的渠道到自己的渠道,从产品依赖别人的开发到自己拥有开发能力。“这是很难逾越的一个坎,但如果不能让大部分企业有效克服,企业的成长就会出现减速,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相应出现减速。”

  有学者提出,当前形势下,政府该出台的政策应有三类:一是普惠政策,针对大多数企业;二是重点政策,扶持能解决大量劳动就业的企业;三是特殊政策,以扶持高新技术类的产业。

  其中,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和地方获得持久的竞争力。胡舒立说:“这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在经营模式上由传统的订单生产、委托加工转向价值链双方的延伸,转向研发和销售两个环节上来”。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6-21/4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