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临界点临界点后,农业如何“转”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5-14  互联网

  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山东正处于农业发展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关键点。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的最新评估显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逾50%。据此判断,目前山东农业增长方式正处于“粗放集约型”向“集约型”过渡期,具备了集约化发展的初始条件。

  “农业转方式,须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入手。”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山东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王象永根据评估结果如是阐释。下一步的关键是,结构如何调?方式怎样转?“后粗放集约期”的选择

  “这不仅包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发展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全方位的转变。”在王象永看来,山东农业发展“转方式”这篇文章,才刚刚破题。

  导报记者获悉,山东调查总队从发展活力、质量、效益、结构等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入手,选取34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山东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程度做了总体评估。

  评估结果引人深思。根据有关规划,“十一五”期间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56%以上,而当前全省该项指标在50%-60%之间。据此判断,目前山东农业增长方式已经超越“粗放集约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临界点,进入“后粗放集约期”。但促进农业“转方式”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发展水准与目标值差距仍大。

  仅在农业整体效益方面,就可见一斑。从土地经营规模看,山东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约5.7亩,只有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形不成规模,抗御风险能力小,农户也难以进行大的投资或冒风险采用新技术。以国际标准衡量,山东农业的平均规模属超小型和高度劳动密集型。

  评估值较低的不仅是规模效益,还有比较效益。王象永表示,山东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地区的几十分之一,而土地产出率也低于大多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该指标较低也说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效益还不高。

  与此同时,内部和外部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都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多在3∶1以上,山东只有0.5∶1。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通常是农业总产值的1.5-2倍,而山东只有12.2%。作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目前山东的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业增加值比重只有20%,与世界公认的35%以上的比例相差甚远。这说明,要达到“集约型”的各项目标,目前差距仍很大。向何处发力

  在超越“粗放集约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临界点后,山东面临新的课题——促农业“转方式”,当向何处发力?

  “首先要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王象永说,粮食安全有3个基本标准:国家粮食的自给率必须达到95%以上,人均粮食400公斤,粮食储备达到本年度粮食消费的18%。山东是我国粮食大省,粮食产量已突破40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百公斤,但仍必须强调粮食的基础地位,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

  在此基础上,应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根据此次评估结果,王象永认为,应大力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对粮、经、饲作物合理布局。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应达到60%以上,经饲作物种植面积占粮经作物面积的比重要达到40%。争取全省畜牧业与种植业总量达到1∶1这一较合理比例,林牧渔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70%以上。

  结构调整,将有利于提高山东农民的预期收入水平。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人均GDP5000-10000美元阶段的基尼系数在0.4左右,处于两极分化的危险分界点。因此,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应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财政和社会保障体制,提高农民的预期收入水平。

  在王象永看来,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也是重要着力点。要加快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合作、土地置换、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争取良好的外部经济效益,其目标是到2020年农产品外贸依存度达到35%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倍以上。

  据悉,山东调查总队正在探索建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监测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设置均指向推动农业经济“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5-14/4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