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无论是转基因玉米还是水稻,进入实质性生产还要3年左右
◆ 目前农业部已先后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四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用途限于加工原料,但还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境内种植
去年底,农业部批准了一种转基因玉米、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期限5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转基因主粮发证的国家。消息公布后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支持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担心者有之。我省有多家单位正在开展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或试验工作,转基因玉米也将限定在我省种植。转基因主粮离餐桌还有多远?
进入实质性生产还要3年左右
3月1日,在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记者注意到所长汪黎明递来的名片上印有“黄淮海转基因玉米中试产业化基地”字样,他告诉记者,名片是刚印的,这一基地去年底由省农科院和登海种业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争取,主要承担全国上游科研单位转基因玉米的鉴定、试验、示范工作。
汪黎明说,所谓转基因,简单来说,就是把其他动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通过科学手段分离出来并植入到作物种子基因内,从而使种子具备某种特性,比如抗病虫害等。转基因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也开展了研究。目前省农科院承担国家转基因建设平台2项、研究课题6项。
其实,转基因作物离我们并不遥远。汪黎明向记者介绍,我们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已有10年,创造了不菲效益;近年来,国内食用豆油大部分是由进口的廉价转基因大豆生产的。
记者了解到,去年获得安全证书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由中国农科院历经10年研发,省农科院、登海种业等参与了其安全评价任务和一系列生产性试验。登海种业总经理李小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获批的转基因玉米,主要还是作为饲料用。其原理是:磷作为动物不可或缺的一种营养元素,在普通玉米饲料中大部分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牲畜几乎不能消化利用,通过植酸酶可以降解释放为可被消化利用的无机磷。种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则是利用农业种植替代原有的工业发酵产生植酸酶,可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肉、蛋产量和质量,减少动物磷排泄,减轻环境污染,还可减少能源消耗等投入,是一种绿色种养模式。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按照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分级分阶段安全评价的制度,一个转基因种子要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后才能申请领取安全证书,此后还要经过品种区域试验、品种审定等程序并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后方能商业化种植,因此无论是转基因玉米还是水稻,进入实质性生产还要3年左右。(记者 李剑桥 张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