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网友投稿  2010-01-19  互联网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走近社会最基层,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挥洒汗水,贡献智慧,用飞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创业富民之歌。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如何融入农村生活,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又是如何带领当地村民走上致富路的?

  “村官创业,结合村情找准路子最关键!”

  毕业于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刘荣华,现任江苏省灌南县百禄镇南房村村委会主任。

  2007年夏,初到南房村的刘荣华走村串户,在与村干部和群众交流中,他发现,全村578户有175户是贫困户,当时,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不到3800元。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苏南打工,留守村民大多安于现状,靠种植几亩薄田维生。

  如何让村民走上致富路,摘掉薄弱村帽子?一番思索后,刘荣华决定以创业为工作切入点,依靠创业带动村民增收。针对本村留守妇女多的实际,他先后赴苏南、山东等地考察适合妇女作业的小型项目。考察中,他了解到,羊毛衫编织工艺简单、易学易教,适合女性作业,而且只要产品质量有保证,就不愁没有订单,可谓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风险低。他决定在村里上马这个项目。说干就干,10月,刘荣华从亲友那里借了50多万元,购置了42台机器,兴办了灌南县荣华针织羊毛衫厂,当月就培训留守妇女100多名,吸纳60名留守妇女进厂就业。如今,厂里已拥有横机68台,有女职工150多名,工人人均月收入1200元,40多户贫困户因此告别了贫困。

  2008年,百禄镇建设千亩优质花卉苗木基地,利用这个契机,南房村成立了全镇首家花卉苗木合作社,刘荣华被推选为合作社社长。基地培植了紫薇、桂花、日本红枫等花卉苗木12万余株。如何发挥基地的辐射效应,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无偿向村民提供种苗和肥料;二是聘请技术人员免费为村民培训花卉苗木的修剪、养护技术。去年,合作社吸纳了131名农民就业,有100多户人家脱贫。刘荣华也因此被江苏省科技厅等四部门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如今,南房村多数村民家门口都种上了桂花、广玉兰、万年青、棕榈等花卉苗木,家家都似小花园。

  “大学生村官创业,结合村情找准路子最为关键!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才最有价值!”两年多的“村官”生活,刘荣华有很深的体会。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在徐州睢宁县古邳镇,有个远近文明的“龙虾村官”,他就是大学生“村官”徐千里。

  走进古邳镇路庄村,家家户户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柳条果篮、柳筐,这些精美的物件很受欢迎,销售到好几个城市。“柳编经济”也成了村民的重要收入。说起果篮、柳筐,村上的大爷大妈就夸“来了个好大学生”。

  两年前,徐千里结束了校园生活,从扬州大学选派到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路庄村,当起了村主任助理,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村官之旅”。刚上任时,村子的经济落后程度让他大吃一惊,“当时村支部里都没有通上电,几间没有地板的瓦房,大梁上甚至还有蝙蝠的粪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竟然还有这么落后的地方,徐千里那颗充满激情的心一下子凉了大半截。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需要你,越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徐千里振奋精神,斗志昂扬地投入到工作中。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帮助村民提高生活水平,过上好日子。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让他有了新发现:当地柳编很畅销。“村民有一手柳编的绝活,但都是自家‘小打小闹’,我觉得柳编完全可以成为促进村民创收的一条途径。”于是,他组织合作社,组成小型作坊,编织柳条果篮、柳筐等,采取集体销售方式,扩大销路,降低成本,吸引了很多外地客商。果篮、柳筐换来了实实在在的“票子”。“柳编经济”的成功推广大大鼓舞了徐千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尽快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

  “古邳镇池塘不计其数,却都用来种植浅藕,效益不高。”徐千里又有了想法。他和另两名大学生村官一起出资承包起池塘,开始进行龙虾养殖。“万事开头难!”他对龙虾养殖知之甚少,“不会,就学”,他开始专心研究龙虾养殖技术。制网、投食、幼虾护理、成虾观测,……天道酬勤,努力换来了成果,龙虾养殖创收近万元。

  紧接着,他在县里专门举办龙虾养殖经验交流会,把养虾技术传授给村民,“我要做的是带动村民集体致富”。他也因此被大家戏称为“龙虾村官”。

  由于经济落后,当地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毕业于法学专业的他充分利用专业所长,在村里进行普法宣传,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小讲座,丰富农民的法律知识。“大学生村官不仅仅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它最主要的是要我们在基层这块土地上发光发热,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村建设做点实事。”徐千里说。

  “作为农民的女儿,用所学报答父老乡亲”

  2008年10月,22岁的俞聂玲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毕业后,被选聘到扬州市维扬区甘泉街道双塘村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先做村民,后做村官。”这是俞聂玲刚上任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对于她的到来,不少村民刚开始并不是很理解。“一个女孩子,好不容易上到大学毕业,又跑回农村,图个什么呢?”她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村民的质疑。在协助村支书处理村务过程中,她主动深入群众中间,了解民情。“我年轻,让我去”,只要村里有任务,她总是冲到第一线。在2009年禁止焚烧秸秆时,俞聂玲跟着其他村干部,早上七点,干到晚上十一二点。“这个女大学生真能吃苦!”维扬区双塘村支部书记陆元进夸奖她。

  去年8月,俞聂玲被调到公路集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角色的转变,让她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现在,一个村子2444名农民的发展和致富的重任都交给了我,压力不小,但也是动力。”公路集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致富门路少,主要以传统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到公路集村的这段时间,俞聂玲每天做的事就是走访各村民小组、企业和困难家庭。在走访中,她逐渐找到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短板”,掌握了3家企业的发展状况,并已有了初步的想法,“我们村委会班子,计划在3个月内形成公路集村新一轮的发展初步规划,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发展高效农业,利用都市观光休闲农业核心区的自然优势,打好水库资源招商推介牌,为农民增收找几只‘钱袋子’,为增加集体收入找一条‘钱路子’。”

  谈起一年多来的“村官”经历,俞聂玲的话朴实深情,“作为一名农民的女儿,甘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农村,用所学报答父老乡亲,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

  采访后记:刘荣华、徐千里、俞聂玲三位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富民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坚信,只要大学生村官树立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雄心壮志,不断增强创业富民的信心,找准富民创业的路子,提高富民创业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切实肩负起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村的重任,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响当当的大学生“村官”。

  【延伸阅读】

  高校:当好大学生村官的“后援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高校正成为农村基层优秀人才的重要来源。

  为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前期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农村,扬州大学开展了“对话村官”、“走近村官”,“我在乡下这一年”,“青春在基层闪光”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选拔优秀学生骨干组成“学生干部菁英培训营”,设立大学生“准村官”挂职锻炼实践环节,将村官的教育培训前伸至在校学生之中。不久前,该校医学院与江都市浦头镇开展了大学生“村官”“孵化基地”共建活动,为即将上任的“准村官”与经验丰富的“老村官”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为当好大学生村官的“后援团”,扬州大学还通过与地方党团组织的联系、定期走访慰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等形式,及时了解村官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工作中的困难和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村官想创业缺门路、有项目缺技术等情况,该校主动与村官们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及时提供项目选择、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在涟水县任职的王坤,就是从母校扬州大学了解到鸽肉市场的发展潜力,从而兴建乳鸽养殖场,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刚刚“主政”公路集村的俞聂玲,也得到了来自母校的援助。

  不久前,扬大环境学院数位博士组成了村官援助团来到公路集村,就如何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发展高效农业与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实现资产增值等发展难题为她出谋划策。“有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我的信心更足了!”俞聂玲高兴地说。

  据扬州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姜牧人介绍,近年来,学校先后在宿迁、连云港等地建立了“大学生村官远程科技服务指导站”,启动了“大学生村官培养直通车工程”,与村官所在的村支部建立共建关系,援建了一批“村官科技图书室”。实施了“1+1计划”,为每位大学生村官配备相应的科技导师,以及时解决技术上遇到的难题。与扬州市邗江区联合开设了“大学生村官周末课堂”,为120多名大学生村官进行村镇规划、企业管理、种植养殖、民事调解、基层党建、心理调适等方面知识培训和指导。(本报记者 赵凤华 通讯员 戴世勇)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1-19/4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