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网友投稿  2009-12-21  互联网

  我国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走过了30年,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改革同样如此,也令人欣慰。呈现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从道路到桥梁,从老人院到学校,从街道绿化到田间水渠,从清洁能源到人居环境治理,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到职业教育的着力发展,从医疗卫生服务的加强到社会保障的基本建立,还有在中国沿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取消,农民种田不但不上缴农业税,而且还有补贴等等。这些,无一不见证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从2004年到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五个一号文件:增强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特别是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村、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成果转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妨冷静思考一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差距是为了以此作为新的起跑点和加油站,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本文拟就当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作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随着良种推广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

  1、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生产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足40%,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偏重于农业学科自身的需要,注重于农业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基础研究上,有限的科技投入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造成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着力于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科学研究领域集中在产中研究,产前尤其是产后研究十分薄弱,农副产品的贮藏、保鲜、运输、加工技术十分缺乏,使农产品数量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变为经济优势。

  2、农业科技创新研发计划和协作精神缺乏。农业属于弱势群体,农业科技创新开发计划在政府整体规划中的地位比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投资相对较少。农业科技创新开发的组织和机构有的有名无实,对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开发的扶持不够,区域之间也缺乏协作配合,分工不明确,跨部门、跨专业合作项目少,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总体运行效率不高。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网络建设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从而使部分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机遇。世界许多国家现在已经把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列为“公益性”投入,我们仍然把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作为经济投人来对待。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占农业GDP的0.25%左右,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相比有较大差距,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3、农业科学创新的受体存在素质低、观念落后的问题。我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0%以上,特别是近年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实际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更低。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决定了科学应用水平低,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沿用传统办法种田,对新的优良种苗、栽培技术和农药、肥料的性能弄不懂,即使将新型的技术送到户,也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4、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环节存在力量薄弱、队伍不稳的问题。如湖南省农业推广技术部门仅有专业技术干部3.5万人。全省有333.3万公顷耕地、46.7万公顷茶果桑、133.3万公顷水面、饲养7000万头生猪,如此量大面广的农技服务工作靠这支队伍显然是不够的。美国从事农业技术和经营服务的人数是农民人数的几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一些地方的决策者不懂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技推广事业必须由各级政府来支持和保障的道理,为甩掉财政包袱,逐年扣减事业经费,限期“离娘”、“断奶”。还有一些眼光短浅的决策者,把所属农技推广机构当作自己的创收单位,不仅不给事业费,还规定上交任务,致使农技推广机构业务转向,技术骨干改行,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严重滑坡。湖南1990年以来,光种植业方面的农技推广队伍十八年就减少了2000多人。

  5、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政策方面还存在许多矛盾。我国目前体制和政策上都有许多不配套的地方。主要反映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与整个人事制度改革的矛盾。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要求实行优化组合,优化出的人员无处安排,使科研单位的技术骨干越来越少,勤杂人员越来越多。科技推广与资金、物资供应脱节的矛盾。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需要实物为载体,但目前技术、资金、物资为“三张皮”。行政推广惯性与基层经济组织涣散的矛盾。目前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而基层特别是村一级组织涣散,不能承担起推广农业科技的职能,新的多样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又没有形成。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现代化技术的矛盾。特别是一些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组织配套技术的推广和采用受到限制。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发育不完善。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研究周期长、不易保密、地域性强等特点,难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商品化。

  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

  笔者认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当务之急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明确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本源,科技推广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推广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产业开发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市场开发是科技创新的生命,辐射带动是科技创新的目的,科技政策是科技创新的持续这一理念,选准创新重点、做好创新规划、明确创新思路、夯实创新基础。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1、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尽快进入世界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研发的立足点。在技术方面,研发人员进行控释肥制作和机理研究,保证技术的先进性,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料产品成为高技术载体。在成本方面,把解决控释肥价格高、推广难,作为着力攻克的技术瓶颈,尽可能降低肥料生产制作成本,努力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始性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要高度重视科研单位、专家和合作企业、示范基地以及省、市、县之间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学校的人才及科技创新优势,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转化,三是要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不断反馈与改进,促进技术不断创新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国际前沿,形成创新性成果,服务于生产。要始终把握系统深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综合应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强强联合,优势集成,努力提高研究创新水平和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大力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无疑是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但这决不意味着不需要投入。现在,先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已进入黄金时期,必须以相应的设施条件和先进的科研推广手段作保证,这就更需要足够的投入。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国家是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拨出专项经费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在有关文件和法规中,对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已有了明确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要逐项逐条抓落实。同时,要走多条投资渠道、多种投资形式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企业、个体和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多元投资结构,还要努力争取利用外资,千方百计提高科技创新投入的总体水平。各级除了要增加农业事业经费外,还要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的基本建设投资、体系建设经费、大型活动的专项经费及各种基地建设的配套资金。各项农业技术改进费必须按规定继续提取,由农业部门掌握,并征得有关方面意见,作出具体安排,专款专用,真正用于技术改进。各种基地建设资金、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工补农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都要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为农业的持续发展积蓄后劲。对大型农业科技开发项目,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贷款、贴息贷款、周转金以及部分无偿启动资金。各地还要安排一定的启动资金和外汇额度,用于优质良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引进。

  3、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人才是关键。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新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同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村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受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好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110、农民科技书屋等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里,整村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要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鼓励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受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一是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二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使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建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技创新成果推广机制,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要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三是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形成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合力。要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

  5、大力稳定壮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改革中要防止农业第一线科技人员的流失。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应当由国家财政负担,不能随意搞“脱钩”、“断奶”。经费数额不但不能减少,而且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基层事业单位,对其管理,应坚持条块结合,以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是:尽快建立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网络,具有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国家保障与自我积累相结合的发展运行机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工作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12-21/4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