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技特派”帮农民多赚80亿

网友投稿  2009-12-16  互联网

        新闻背景:“科技特派员”——如今我省农业专家又多了这样一个称谓。他们走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下沉”到农村,把城市里的技术、信息等科技资源带到广袤的农村,带给广大的农户。

        我省从2007年发起的“科技特派”行动,其中诸多创新做法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省科技厅的统计,截至目前,我省共派出省市科技特派团103个、科技特派组63个、科技特派员3101名,培养农民技术员3405名,为“一县一业”和“一乡一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全省科技特派行动已累计引进新品种1823个,推广新技术1293项,建立示范基地1468个,示范面积388万亩,创办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982个,新增经济效益83.3亿元。

        县乡迎来“百团”科技专家

        12月14日上午,北镇市闾阳镇北郊一处蔬菜生产基地迎来了沈阳的客人——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张伟春和其他几位蔬菜专家。

        “辣椒苗长得怎么样? ”还没走进温室日光大棚,张伟春就急切地向经营这块蔬菜基地的农民李凯询问。

        “苗长得挺壮,再有20多天就能定植了。 ”李凯笑着告诉他。

        “张研究员,这回我是服您了,这工厂化育苗真是增效。”李凯说出了心里话,20多天后,这1000平方米大棚培育的辣椒苗就可以出售了,订单是每棵0.25元。

        而在专家来之前,李凯一直用传统育苗办法,“那时1平方米最多也就育100棵苗,现在1平方米最多能达到500棵苗,而且这苗根系也比传统育苗法长得好。 ”

        育苗株数实现这样的 “飞跃”,李凯说离不开专家们的科技指导,“育苗基质配方就是专家们研制的,这可是个技术活儿,肥多了会烧苗,肥少了苗又长不好。 ”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温室大棚生产也引进了新技术。像电动卷苫机及放风机技术、日光温室的保温覆盖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室内环境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的增补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防病技术等,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李凯说:“以前是自己费力到外面聘专家当顾问,现在是省里专家无偿来给农民服务。 ”而且“张研究员一个月就来五六趟”。

        张伟春现在还有另一个头衔——省农科院北镇科技特派团团长。他所带领的这个科技特派团,除了15名来自省农科院的专家,还有当地一些科技特派员加入,一共20多人。

        张伟春向记者介绍说,北镇是农业大县,从上世纪80年代起农民就开始扣大棚,保护地面积达35万亩,位列全省之首,亩效益都在万元以上。但是近几年效益开始下降,农民扣棚的积极性在减弱。为了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促其增收致富,提升农业发展水平,2007年,省科技厅“特派”省农科院专家对口指导北镇大棚生产。

        按照省农村科技特派行动要求,省农科院与派驻单位签订了共建合同,确定了三年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与此同时,科技特派团成员常年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科技特派团“下沉”农村,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如今,科技特派员与科技特派团一起,以‘北镇市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为依托,已经建设了10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引进蔬菜新品种20余个。 ”北镇市科技局局长杨晓红介绍说。

        来自省科技厅的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派出省市科技特派团103个、科技特派组63个、科技特派员 3101名,培养农民技术员3405名,为“一县一业”和“一乡一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把城市科技资源投到农村

        说起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对农村工作非常熟悉的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张强感慨地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一缺人才二缺技术三缺资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

        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2007年4月,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人事厅、农委、财政厅等部门组成省科技特派行动协调小组,联合下发了 《关于开展辽宁省农村科技特派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全省共同开展科技特派工作。

        “我们的目的就是以科技行动为载体,以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把人才、技术、信息和现代经营管理引入农村一线,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在农村创新、创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张强说。

        为什么要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呢?在实施部门看来,这是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地方。目前,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正在我省兴起,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把发展农业区域特色产业作为科技特派行动的切入点,一是其技术服务体系薄弱,有利于科技特派员施展才干;二是见效快,易受到基层政府和农民的重视和欢迎;三是有利于科技人员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和基层创业。科技特派行动把发展区域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切入点,把科技特派团、特派组、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把各县、乡的农业特色产业变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

        借鉴科技特派最早发起地福建省南平市的做法,我省又在多方面有所创新。 “科技特派其实质就是把集中在城市里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科技资源转移到农村。 ”张强认为。

        我省根据工作实际创建了科技特派团、特派组、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 “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让科技人员“下得去”,让走向农村的科技“用得着”,让已经下去的科技“留得住”,让科技在广大农村“推得开”。一是下派了科技特派团,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到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县、乡,开展“一县一业”和“一乡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二是下派科技特派组,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改造新工艺,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生产效益。三是下派科技特派员,到种植养殖大户、特色产业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创业。四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人才,把农村种植养殖专业科技示范户请到沈阳农业大学等4所涉农院校进行技术培训。

        “‘科技特派’已成为农村科技工作的一面旗帜,它的形式可以是‘员’也可以是‘组’、‘团’,可以派下去也可以请上来,可以是创业型也可以是服务型,这样才更有利于科技特派工作的深入开展。 ”张强说。

        科技带来经济效益83.3亿元

        科技特派这项活动在我省广大农户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省科技厅统计,截至目前,我省科技特派行动已累计引进新品种 1823个,推广新技术1293项,建立示范基地1468个,示范面积388万亩,创办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982个,新增经济效益83.3亿元。

        果树科技特派团、板栗科技特派团……一个个特色产业科技支持队伍不断“下沉”农村,深入基层。派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辽宁省风沙所科技特派团,围绕花生产业,引进新品,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企业,建立花生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使该县成为名噪全国的花生生产大县;派驻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连工业大学科技特派组,为企业研发了即食海参、即食鲍鱼和虾夷扇贝等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省经济林所和省林科院驻宽甸满族自治县科技特派团围绕板栗、食用菌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服务,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大批科技特派团、特派组、特派员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延长产业链开展技术服务,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使科技人员的自身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采访中,张伟春向记者介绍说,今年,他们这个科技特派团已经在北镇市中安市场租赁了100亩土地,租期20年,准备在北镇市建立一个种苗基地,研究、示范推广种苗繁育等。 “希望通过这个小窗口能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科技,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我们要做‘永久牌’的‘科技特派团’,为农民提供更有用的服务。 ”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12-16/4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