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大、时间久、波及面广,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近年粮价下跌的情况及特点
自1995年10月份以来,以大米和玉米价格开始下降为标志,我国市场粮价持续大幅度下降,至1999年10月份为止,粮价呈低迷、下降状态已达49个月之久。在此期间,受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的影响,从1998年5月份开始,市场粮价虽然有所回升,但从1999年9月份开始又呈跌势。目前我国几种主要粮食品种的批发价格基本上处于近4年来的最低点。
按年度平均价格计算分析,1999年与1996年相比,粮食批发市场价格(大米、小麦和玉米价格的平均数)累计下降 23.5%,其中大米下降 22.9%6,小麦下降 25.7%,玉米下降 21.6%。此外,同期大豆价格下降8%。
1.累计下降幅度大。按月度平均价格计算分析,我国大米价格是从1995年10月份开始下降的,至1999年10月份止,籼米价格已累计下降32.4%,粳米价格已累计下降33.2%。玉米价格也是从1995年10月份开始下降的,至1999年10月份止,已累计下降39.9%。小麦价格是从1996年4月份开始下降的,至1999年10月份止,已累计下降39.2%。大豆价格是从1996年9月份开始下降的,至1999年10月份止,已累计下降36.8%。从上可知,各粮食品种的价格均是从1995年下半年以来该品种新粮上市时开始下降的。
2.下降时间长。自1995年10月以来到1999年10月份为止,大米已连续49个月、玉米也已连续49个月、小麦已连续43个月、大豆已连续38个月处于价格低迷、下降状态,为20年来粮价低迷期最长的时期。
3.下降范围广。这次粮价下降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国性的;不是个别品种的,而是所有品种的:不是某一种价格,而是各种价格。各地区、各粮食品种(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各种价格(收购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和出口价格)均下降。以大米为例,1999年9月与上年同期相比,收购价格(稻谷)下降13%,批发价格下降12.8%,零售价格下降9%,出口价格下降互2%。
4.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同时下降。这次国内粮价下降基本上是与国际粮价下降同时发生的,并略提前于国际市场。自1995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以大米价格开始下降为标志,市场粮价持续大幅度下降,至1999牢10月份为止,国际粮价呈低迷、下降状态已达48个月之久。其中,大米价格(曼谷离岸价,含碎25%)基本上是连续48个月波动下降,累计下降43.7%;小麦价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期货价)从1996年5月份开始至1999年10月份已42个月连续下降,累计下降59.1%:玉米价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期货价)从1996年7月份开始至1999年10月份已40个月连续下降,累计下降62.4%:大豆价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期货价)从1997年5月份开始至今已30个月连续下降,累计下降44.6%。
二、近年粮价下降的原因分析
(-)粮食持续增产丰收,总量供给充足
由于我国农业政策的成功和科技进步的作用,我国粮食生产从1995年到1998年已连续4年获得丰收,产量分别为 46662万吨、 50454万吨、 49417万吨和 51230万吨,在 1994年的基础上4年累计增产19722万吨。粮食生产的丰收,使粮食供给充足,粮食产量总量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国家粮食储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告别了粮食短缺时代。1996~199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3年超过400公斤,其中1996年人均年占有量达到419公斤,1997年达到401公斤,1998年达到412公斤。
(二)粮食需求增长缓慢,供需平衡有余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稳定地越过温饱线,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分别从1981年的 56.7%和 59.7%下降到 1998年的 44.5%和 53.5%,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随之下降。自 1994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每年消费的口粮分别从 102公斤和 257公斤下降到 1998年的87公斤和249公斤,分别下降15%和3%。
从粮食间接消费看,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对由粮食转化而来的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增长也明显慢于供给的增长。例如,从1994年到1998年,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增长了24.5%,禽肉产量增长了39.9%,禽蛋产量增长了36.5%,水产品产量增长了82.3%,而同期城市居民对猪、牛、羊肉、禽肉及水产品的购买量之和反而下降68%,即使加上在外饮食消费部分,城市居民总消费增长缓慢是毋庸质疑的,农村居民的消费也仅增长了21.7%。因此,粮食需求增长缓慢,粮食从总体上供大于求,供需平衡有余的态势明显。
(三)近几年粮食大量净进口,加剧了国内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
在国内粮食供大于求、粮食积压严重的情况下,近5年的前两年我国不但没有大量出口粮食,反而大量进口了粮食。 1995年和1996年我国分别净进口粮食1867万吨和1057万吨,1997年和1998年分别净出口粮食154万吨和197万吨,1999年l-9月份又由上年同期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41.3万吨,近5年来累计净进口粮食2613万吨。这些粮食基本上是商品粮,投到了市场,因此,加剧了国内粮食供大于求的格局,无疑对粮食价格的走势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四)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互动效应密切
国际粮价的持续大幅度下跌,不但带动国内粮价下降,而且抑制了国内粮价的回升。对近几年国内外粮价关系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1995年11月以来,我国大米月度批发价格与国际市场同期可比口径相应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73:1996年5月以来,我国小麦月度批发价格与国际市场同期可比口径相应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87:1996年7月以来,我国玉米月度批发价格与国际市场同期可比口径相应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62;1997年5月以来,我国大豆月度批发价格与国际市场同期可比口径相应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93,均为显著相关,可见国内外粮价市场联动效应密切,国际市场粮价的走势必将影响我国国内粮价的走势。
我国近几年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相应粮食品种价格。以1999年10月份为例,不包括运费、损耗、关税和利息等成本因素,我国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价格分别高出国际市场相应品种价格的12.3%、51.5%、56.2%和41.8%。近几年世界粮食持续增产,总量充足,需求增长缓慢,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呈现持续、大幅度、普遍下跌的态势。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走势密切,而且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相同粮食品种价格。因此,国际粮价的持续大幅度下跌,不但带动国内粮价下降,而且抑制了国内粮价的回升。
三、近期我国粮价走势仍然不容乐观
一是粮食定购任务的调减。继1998年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山东等省大幅调减了粮食定购任务后,1999年又有许多省先后调成了本省的定购数量。比如黑龙江省1999年粮食定购任务下调到31亿公斤,调减了9.8亿公斤,减幅达24%;宁夏1999年粮食定购任务下调到2.1亿公斤,减幅为4.5%;新疆1999年粮食定购任务下调到10.65亿公斤(即玉米退出了定购品种),减幅为19.3%:浙江省定购考核基数下调到历亿公斤,减幅达14%。由于1999年10月定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因此,定购任务的下调,也就降低了顺价销售成本,降低了相应的顺价实现价格,将导致粮价的下凋。
二是粮食收购数量的减少。1998年粮食丰收,粮食部门的收购量在敞开收购后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比上年减少近2000万吨。除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少数省区外,多数省区的粮食收购置下降。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等生产省降幅都在20%以上,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收购减少40%以上。收购数量减少,意味着农民手中尚有大量余粮。在目前“粮食市场还没完全管住”的情况下,私商粮贩着卷土重来,就会增加粮食企业顺价销售的难度,导致价格下滑。
三是陈化粮数量较大。目前全国粮食部门库存粮食超期储存和陈化变质的数量约4000万吨,其中,不能食用的陈化劣质粮约占20%。有关部门正陆续采取在县级以上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的方式来处理这部分粮食。从1999年10月的价格看,陈化粮价格均较低,例如,吉林省的陈化玉米拍卖价格每吨仅600多元,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大量低价陈化粮入市,势必影响整个粮食市场的价格走势。
四是粮食收购价格的调整。1998年全国许多省市都下调了粮食定购价和收购保护价。1999年各地又继续调整收购政策,将定购价利收购保护价并轨,执行保护价,这实际上降低了粮食收购价格,这也是影响今后一段时期粮价变化的关键因素。据不完全监测统计,1999年主产区小麦定购价每50公斤平均下调9.5元左右,早舢稻F调8元左右,中他稻V调10元左右,晚他稻下调10元以上,粳稻下调10元以上,玉米下调5元以上,大豆下调2O元左右。
此外,东北春小麦和南方早籼稻、长江以南的小麦将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这些品种价格走低的大势不可逆转,也会影响粮价的整体走势。国际市场粮价下跌走势近期不太可能逆转,也仍将抑制国内粮价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