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基础稳固发展 林牧渔业全面繁荣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30  互联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农业在不断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快速发展,并带动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再到推进现代农业,每一步探索和改革,都走过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揭开了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同时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促进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产品市场供应日益丰富,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国民经济从农业支持工业过渡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工农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结束,崭新的现代农业时代到来。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60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突出特征是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副食品生产和供应丰富多样,农业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2008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 17.5倍,比1978年增长4.9倍,1949年至2008年、1978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5%和6.4%,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种植业全面发展,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亿吨以上,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008年,全国种植业产值达28044亿元,比1949年增长10.9倍,年均增长4.3%。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到农业科技的推广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国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使我国种植业生产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287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3.7倍,比 1978年增长70%,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亿吨以上,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大大提高。经济作物和其他多种经营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749万吨,比1949年增长16倍;油料产量达到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水果产量达到11339万吨,比1949年增长 93.5倍。

林业稳步发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8.2%,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008年,全国林业产值达2153亿元,比1949年增长73.3倍,年均增长7.6%,比1978 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5.2%。60年来,我国在造林绿化方面,坚持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和实现全面绿化为中心,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严把造林质量关,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国造林面积535.5万公顷,比1950年增长近30倍。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步伐,国家相继实施了“三北”、“长防”、“沿海”、“防沙治沙”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 18.2%,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人工造林核实保存率保持在90%以上。2008年,全国人工林面积达到 368.5万公顷,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三分之一,竹木采伐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畜禽产品产量成倍增加,人均占有量达到55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城乡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

2008年,我国畜牧业产值达20584亿元,比1949年增长40.2倍,年均增长6.5%。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畜牧业成为最早进入市场调节的产业,畜牧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08年,畜牧业产值增长了 10.6倍,年均增长8.5%。

2008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279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55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614万吨,比1952年增长16.6倍。2008年,全国牛肉产量为613万吨,比1980年增长22倍;羊肉产量为380万吨,比 1980年增长7倍;禽肉产量为1534万吨,比1985年增长9倍;牛奶产量为3554万吨,比1985年增长约14倍。畜禽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渔业生产能力提高,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连续19年位居世界首位,居民膳食结构得到改善。

2008年,全国渔业产值达5203亿元,比1949年增长468倍,年均增长11%。60年来,我国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96万吨,比1949年增长108倍,比1978年增长8倍,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连续19年居世界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从“连年有鱼”到“ 天天有鱼”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市场上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价格稳定,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种。

农林牧渔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60年的发展和逐步调整,我国农林牧渔业结构已经实现由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不断上升。

种植业比重下降了37.5个百分点,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为48.4%,比1952年下降了37.5个百分点。农业内部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适当调减了粮食面积,增加了经济作物面积。特别是1978年以来,积极发展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2008年蔬菜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比改革初期的1983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林业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林业的发展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2008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比1952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林业内部,林产品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占林业产值比重由1983年的23.4%提高到2008年的35%;由于实行退耕还林,2003年林木培育和种植的产值比重为33.3%,为历年来最高;2008年竹木采伐产值的比重为35.1%,比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大幅度下降。

畜牧业比重提高了24.3个百分点,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2008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5%,比1952年提高了24.3个百分点。随着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畜产品结构也不断调整。在2008年肉类总产量中,猪肉所占比重为63.5%,比1985年下降22.4个百分点;牛羊肉比重为13.6%,比1985年上升8.1个百分点;禽肉比重为21.2%,比1985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在传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各种小动物饲养为代表的特色畜牧养殖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渔业快速发展,渔业产值中养殖业产值占64%,实现从“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转变。

2008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0%,比1952年提高7.7个百分点,渔业产值中养殖业产值占64%,比1990年提高14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渔业生产快速发展,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副业迅速成长为繁荣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转移,养殖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中国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惟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同时养殖品种也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除了传统的4大家鱼外,虾、蟹、鲍鱼、鳗鱼等高价值特色养殖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水产品结构。

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

农业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2006年主营农业的法人企业达到23.9万家。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主导下,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国营农场)开始建立起来,但主要都集中在各主要垦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不断发展,大型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主营农业的法人企业23.9万家,分布在农林牧渔各个产业,牧业和渔业的企业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新的组织模式大量涌现,各种资本在农业领域投资迅速增长。

在我国广大农村,千百年来大多数时间实行的都是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虽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推行过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但由于与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反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农业产业化最初的形式是“公司+农户”,后来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现在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组织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及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农业生产新的组织模式的大量涌现,各种资本在农业领域投资的迅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形成了几条颇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几条颇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例如以东北及内蒙古东部为主的玉米产业带的形成,彻底改变了我国南粮北运的历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饲料粮基地。河北、山东、河南成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2008年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 56%以上;新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2008年的棉花产量占全国40%。目前,长江流域油菜带的面积占全国的66%,产量占70%;黄淮海地区花生带的面积占全国的60%,产量占70%;广西、云南、广东三省区的甘蔗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左右。

农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巨大

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为国家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约为 4500亿元。从1980年到农业税完全取消的2006年,虽然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的比重不断缩小,但是农民仍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1978年为28.1%,2008年为11.3%,而工业所占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008年的42.9%,表明我国已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进入到需要工业反哺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新阶段。

虽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农业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

农业生产不仅提供了剩余农产品,为其他经济活动提供了劳动力,而且由于第二、三产业中有相当部分的行业必须由农业提供原料,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近20年来局部的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冲击,正是由于我们有稳定的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没有大起大落,才为宏观调控和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发展为消除农村贫困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民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到1978年,全国仍然有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农业和农村改革措施的出台,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温饱问题,使绝大部分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2008年,按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4007万人。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9-30/4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