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部长:60年来农村发展实现6个历史性跨越

网友投稿  2009-09-11  互联网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人民网9月11日报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正如人们期待的,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又迎来一个丰收年:惠农政策齐发力,亿万农民齐努力,我们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夏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农业各行业协调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夯实了基础。这无疑将为新中国60年庆典增添一抹浓重而亮丽的色彩。 

        “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60年6个历史性跨越 

        孙政才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6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6个历史性跨越: 

        ——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米袋子充足,菜篮子丰盈。我国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1949年—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由2264亿斤增加到10570亿斤,在人口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占有量由200公斤增加到399公斤。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单产从1949年的69公斤/亩提高到目前的330公斤/亩。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农林牧渔共同发展,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目前全国有2.25亿农民务工经商,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49年到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 

        ——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 

        ——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的阳光开始更多地照耀农村大地。 

        60年发展探索,为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60年,国家巨变,乡村巨变,但我们仍然是个农业大国。回顾60年农村改革发展实践,有哪些宝贵经验应当记取? 

        孙政才说,一是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变化,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性,抓住主要矛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增强改革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实践证明,凡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农民的积极性就得到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发展就会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维护农民民主权利,推进村民自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 

        四是坚持推进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在改革中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从农业的特性和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出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保持了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践表明,唯有从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展开新的历史篇章 

        粮食生产连年稳定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在新的发展阶段,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还需要哪些努力和突破? 

        孙政才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60年发展成就巨大,但始终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天大的问题。 

        应对这些挑战,最重要的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推进中解决好农业现代化、农民就业增收等问题。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此,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充分考虑我国农业鲜明的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体制机制创新,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务实高效的农业科技进步模式。这几年,农业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启动实施了水稻、小麦等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国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中。 
        
        二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重点围绕农田基础设施、种养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工程措施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政策体系。我国已初步建立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框架,还需要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和农业保险等多方面进一步推动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保护。 

        还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制度体系、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体系、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等。 

        60年,迈上一个新起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蓝图鼓舞人心,形势催人奋进。孙政才部长以难忘的一件事结束了访谈: 

        2007年3月26日,我到江西瑞金调研,在参观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旧址时,管理员给了我两张苏维埃政府借农民粮食打下的借条的影印件,一张借粮100斤,一张借粮50斤。我一直把它们装在包里,时刻提醒自己,农民对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贡献巨大,农业贡献巨大,农民的利益要始终维护,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自己肩负的职责要始终铭记。作为农业部长,我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农民,带着对亿万农民的深厚感情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9-11/4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