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出版业成就综述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14  互联网

        一、新闻出版产品丰富多彩 

        1.出版物品种日益丰富,出版物市场发生从“书荒”到“书海”的巨大变化。 

        2008年,全国出版图书27.57万种,与1949年相比,种数增长33.5倍;全国出版期刊9549种,与1949年相比,种数增长37倍;全国出版报纸1943种,与1949年相比,种数增长6倍。全国出版录音制品11721种,出版数量2.54亿盒(张),发行数量2.49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1.21亿元;全国出版录像制品11772种,出版数量1.79亿盒(张),发行数量1.61亿盒(张),发行总金额7.23亿元;全国出版电子出版物9668种、15770.64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1.74%,数量增长了16.10%。 

        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具有重大文化传承价值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版物出版成就显著。 

        一是新闻出版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经典著作、研究性著作以及普及读物的出版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经典理论读物、重点出版物由单一向丰富多样转变,并通过坚持“三贴近”增强了吸引力。二是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全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基础性工具书,深受读者欢迎。三是主题出版年年出彩,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大批弘扬主旋律作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科技出版翔实记录60年来我国的科技进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由我国四代学者、300多位植物学家历经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完成。袁隆平主编的《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是全面介绍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的学术论著,反映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取得水稻超高产育种突破的两项原始创新。该书所展示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亿万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4.少儿出版物丰富多彩,新闻出版事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儿图书出版在出版规模、图书质量、版权贸易、出版工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与上世纪70年代末相比,当代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阵容显著扩大。专业出版社已发展到35家,国内579家出版社中有523家争相出版儿童读物,并有130家出版社设有儿童读物编辑室;少儿期刊140多种,报纸110多种。年产近万种(套)的出版规模,印行2.4亿册的出版市场,3.67亿未成年的读者群体,4000多名优秀人才组成的作家队伍和画家队伍,都充分凸显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少儿图书的出版大国。 

        5. 迎“国庆”重点出版工作 

        在重点图书出版方面,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宣传部决定组织出版《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和评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目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图书出版工作进展顺利。 

        在重点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方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充分反映60年来各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署于2009年3月组织制定并下发了100种重点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目录。截至目前,100种重点电子音像出版物已正式出版23种,国庆前将出版30种,年底之前陆续出齐。 

        目前,已经出版的部分选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中国唱片总公司的《共和国的足迹》把共和国开创者、国家领导人的声音、照片、墨迹用串词与歌曲自然衔接,展现了新中国60年的历程,投放市场后取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团购、礼品公司订购踊跃;有些出版物瞄准海外市场,达成合作,如上海新会娱乐集团公司的《侗》《苗》原生态系列产品与北美最大独立品牌公司签约,以实体、网络等方式发行,并在美国、加拿大进行大力宣传,体现了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其他值得重点关注的出版物有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北京科影音像出版社和金报电子音像出版中心联合制作的大型出版物《魅力中国》,解放军音像出版社与阅兵总指挥部合作制作的《新中国大阅兵》等。

        二、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成就显著 

        1.农家书屋工程把出版物送进村,有效保障了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农民读书不再难。 

        政府组织实施了把书屋建到村上、让农民有书读的农家书屋工程。目前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9.2万多家,社区书屋6万多家,惠及2亿多城乡人口。国家计划用10年时间使农家书屋覆盖到70多万个行政村和社区,彻底解决村民、居民看书难、读报难等问题。例如,北京、甘肃、江苏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 

        2. 大力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全社会读书活动蔚然成风,为提高公民素质作出贡献。 

        我国政府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活动,运用图书、报刊、音像、网络等载体,向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优秀读物,帮助他们读好书、看好报、上好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省市区领导带头倡导读书,2009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全国400多个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活动。温家宝总理亲自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号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一个热爱读书、追求知识、崇尚文明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 

        3.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为传承民族文化、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办实事。 

        60年来,我国已建立了出版、印制、发行功能完备,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出版体系。全国民族出版社已从改革开放前的17家发展到38家,分布在14个省区,基本保证了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拥有出版自己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种类已由改革开放前的5种发展到现在的26种。 

        2007年,全国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5561种,印数达6444万册,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6.41倍和6.37倍。出版少数民族文字期刊192种、报纸82种,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4.49倍和6.45倍。 

        从省、自治区到地、市、县到乡的四级民族图书发行网络初步形成,民族地区印刷技术和设备基本完成了更新换代,印刷质量大大提高。推出了一大批宣传我国核心价值观和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力作。出版了蒙、藏、维、哈、朝、彝、壮及其他民族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大藏经——丹珠尔》、《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彝族文学史》等优秀民族出版物填补了空白,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藏传历算学大全》(藏)、《彝文经籍文化辞典》(彝)、《噶当文集》、《汉蒙词典》、《汉哈大词典》和《中国朝鲜族文化史大系》等300多种图书,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成绩显著,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整理出版,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前所未有的盛事。1981年9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更为新时期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进入了全面振兴、蓬勃发展时期。截至2008年,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图书总计两万余种。

        三、新闻出版业改革成为产业发展引擎和动力 

        深化改革正在使新闻出版业发生巨大变化。富有活力的大批新型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报刊和出版、发行、印刷企业集团化建设成果显现,上市融资步伐加快,民营书业正在崛起,出版物发行网络遍布城乡,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显,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等,引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潮流,取得突出成绩。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进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向纵深推进。改革正成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四、60年报刊业发展 

        1. 期刊业发展 

        1950年,我国共有期刊247种,发行量约200万册,每期发行量在20万册以上的只有1种,有50%的期刊发行量不超过5000册。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49种,平均期印数16767万册。有20多种期刊期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4794种,占期刊总品种50.2%;平均期印数3319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0.69万册)。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72%,平均期印数增长0.15%,总印数增长2.18%。 

        60年来,学术期刊与共和国发展事业同步,在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华医学会有期刊上百种,汇聚我国医学研究最重要的期刊,对于推进我国医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旗下拥有我国顶级科学期刊百余种,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搭建学术平台。此外,甘肃《读者》、天津《小说月报》、湖南《红猫蓝兔》以及湖北的《知音》、《漫客》等,在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2. 报刊退出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长期以来,报刊“只生不死”,没有退出机制,是影响报刊竞争的一大痼疾。新闻出版总署在总结辽宁、河北两省报刊退出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下半年将在全国实施报刊质量评估和报刊退出机制。同时逐步建立主管主办单位、从业人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报刊资源的科学配置,使优势资源向综合性传媒集团、专业性企业传媒集团和转制后有能力的经营性报刊出版企业倾斜,推动报刊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已建成完善的出版发行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设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出版物发行体系,初步建立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图书发行体系。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一主三多一少”、“三放一联”,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出版物市场体系等几个阶段,我国出版物流通领域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巨变,出版物发行网络遍及城乡,连锁经营发展迅速,大型出版物物流中心形成辐射力量。特别是形成了一批具有实力的发行骨干企业,像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发行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顺应改革发展的时代大潮,深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9-14/4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