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垦以4%的耕地提供了全国8%的商品粮

网友投稿  2009-08-27  互联网

新中国农垦事业,是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决策和领导下创建的。60年来,农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建设成为一个拥有1300余万人口、1890多个国有农场、550万公顷耕地、3700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300多亿元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和一大批科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设施的经济社会系统。2008年,全国农垦实现生产总值2345亿元,利润63.6亿元,人均纯收入6389元。
  回顾农垦6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 -1966年的开拓创业阶段:建国之初,中央决定以成建制解放军转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量城镇知青和移民及科技人员,组成农垦大军,开荒造田,创建国营农场。1949年-1966年,农垦国营农场由58个增加到1958个,耕地面积由3.4万公顷扩大到345.5万公顷,粮豆产量由1.5万吨增加到 427.9万吨,奠定了新中国农垦事业发展的基础。1967年-1978年的曲折发展阶段:“文革”期间,大批国营农场下放,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现象严重,平均主义盛行,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1967年-1978年,全系统连续12年亏损,累计亏损37.2亿元。1979年-2009年的改革开放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垦适应新形势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方面,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政策;建立以职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行场(厂)长、经理负责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发展非国有经济;推进垦区管理体制和国有农场改革,分离企业社会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方面,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建设现代农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开放方面,打破封闭格局,推进垦地合作;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形成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开创了农垦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农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0年来,农垦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农垦长期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形成了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目前,农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95%以上,良种奶牛群占全国的5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7.9%,比全国农村高出30多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2008年,全国农垦粮食总产484.3亿斤,亩产408.8公斤,商品率86.5%。农垦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率先发展绿色食品、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并建成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农垦系统的二、三产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农垦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5.9∶37.3∶26.8,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十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和以现代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物流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体系。
2008年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873.0亿元,是1978年的3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629.9亿元,是1978年的75倍。
  60年来,农垦事业在不断打破封闭、实行开放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垦大胆实行对外开放,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兴办“ 三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扩大产品出口。进入新世纪以来,农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兴建一批境外企业,合作发展粮食、天然橡胶及果蔬加工等产业,取得显著成绩。
  当前,农垦系统已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协调发展,具有农垦特色的教育体系,以及具有较强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能力的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上千个以国有农场场部为核心的农垦小城镇,其中超过5000人的农场小城镇600多个。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垦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80%以上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60年来,农垦始终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占全国4%的耕地,提供了占全国8%的商品粮,成为国家在关键时刻抓得住、调得动、能应急的重要调控力量。农垦积极探索示范建设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外,农垦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大批国有农场,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60年的发展,农垦事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垦系统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一中心任务,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一批大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形成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再创农垦事业新辉煌。本报记者 赵洁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8-27/4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