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们该如何面对外资入侵中国种业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8-13  互联网

     在我国,跨国公司的种子依仗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的优势,开价之高,难以想象,已然形成了“一克种子一克金”的局面。仅在“中国第一菜园”的山东寿光及其周边地区,国外公司每年通过销售高档蔬菜种子就能拿走6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这么多的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跨国公司的口袋?这对中国农民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种业又该如何应对?请看专家为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现状

  蔬菜:洋种子已占半壁江山大田作物:种子竞争才刚刚开始

  记者: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粮食安全,似乎把太多的视线投向了粮食市场,而粮食生产环节当中最重要的种子,却被我们忽视了。最近有报道说,目前我国的种业现状不容乐观,您以为如何?

  赵刚: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个农业大国,种子市场很大,对于我国来说,种子的问题很关键,种业是个战略性产业,但目前正遭遇外来种子的冲击。

  以大豆为例,我国目前60%以上的大豆是进口的。除了大田作物中的棉花,很大一部分蔬菜和花卉的种子也是外企生产的,国外的高端蔬菜种子在我国销售额已经达到50%以上,几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以山东寿光为例,寿光及周边地区蔬菜种植面积84万亩,年产蔬菜40亿公斤,被誉为“中国第一菜园”。寿光蔬菜种业经历3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前,菜农自留种子;上世纪90年代初期,选购国内科研单位种子;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种子企业、科研院所生产不出高档种子,他们只能被迫接受国外优质高价的“洋品种”。就像寿光一样,“洋品种”逐步占据国内主要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出口型蔬菜生产基地,导致国内蔬菜种子品种面临全线失守、全军覆没的困境。

  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种业的市场集中度明显不足,整体实力十分薄弱。世界前10强的种业企业在世界种子贸易额中所占份额达35%,而我国前10强种业企业同期只占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的0.8%。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非常多,种子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弱。

  记者:大田作物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我国大田作物的种子市场是否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赵刚:基于对粮食安全的保护,我国大田作物不使用国外的转基因种子,目前采用的都是我国杂交的种子,像杂交水稻,是以中国生产的为主。另外,我国对于外商生产大田作物的种子是有严格限制的,并不是想投资就投资,必须要和中国的企业进行合资,而且股份不能超过49%。

  大田作物的种子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冲击。一是因为国外输入我国的品种越来越多了。二是现在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种子培育已经完成试验,开始进入市场。大田作物因为土壤、环境、气候的关系,需要一些适应性的试验。比如说美国的玉米种子在美国种植很适宜,到了中国可能就不合适了。而且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很大,种子在南方和北方种植的时候都不一样,所以种子都是需要适应性试验的。例如:美国的孟山都和先锋,他们的种子到中国以后必须先在中国的试验田里进行试验,而且培养一个品种的种子周期也比较长,这样一来,这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前 10年可能都是处于试验阶段。到现在他们的这些种子可能都已经成熟了,也适应了中国土地的要求,就进入市场了。所以说,竞争才刚刚开始。

  影响

  洋种子卖天价:一克种子一克金国民财富在流失 粮食安全存隐忧

  记者:竞争才刚刚开始,这种竞争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赵刚:我们得承认有竞争是好事,跨国公司进来可以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的竞争意识,尽快与国际接轨。但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严峻的。

  对于农民来说,跨国公司通过竞争赚取高额利润。跨国公司的种子依仗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的优势,开价之高,让人难以想象啊。比如以色列海泽拉公司推出的番茄种子“189”、瑞克斯旺公司推出的茄子种子“布利塔”、先正达公司推出的甜椒种子“方舟 ”,每克都在100元上下,折算下来,一粒种子价值3毛多钱,而甜椒品种“蔓迪”更是开出了每克种子180元的天价,1克种子相当于1克铂金。仅在寿光及其周边地区,国外公司每年通过销售高档蔬菜种子就能拿走6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这么多的钱会流入跨国公司的口袋?就是因为国内种子企业、科研院所生产不出同样水平的种子。这就面临着另外一个更加重大的问题——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问题。本来我国的种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弱。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严重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使我国种业面临巨大的威胁。

  记者:种业可是和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啊,我国种业受到这么大的威胁,是否会危及粮食安全?

  赵刚:种业的安全是和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如果我国种业市场由“洋品种”占据主导地位,将会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从经济角度看,“洋品种”占据主导地位,势必导致国内种业萧条。这样一来,把握着生物技术的跨国公司就会拥有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控制权。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缺少前瞻意识,极有可能在农业发展上受制于人。

  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就会利用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本以及跨国公司的网络,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占领这些国家的市场,从而控制这个国家的种子体系甚至粮食体系。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不仅大量的财富被掠夺,还会受到其他方面威胁。一些国家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种子进行研究,开发生物武器,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如美国曾经研发出一种粮食种子,这种种子可以杀死精子,食用这种粮食的国家可能从此就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记者:有报道称,我国很多种质资源被国外偷取和克隆以后,又反过来成为跨国公司制约我国技术发展的专利手段,是这样吗?

  赵刚:有这样的事情,美国就从中国拿走大豆种子,把里面的成分提取出来申请专利,现在美国申请了野生大豆的专利有160多种,这还是我国无意中发现的一个事实。有很多的事情我们还不知道,还鲜为人知。

  现在的后果就是,我们种中国的大豆,还得向国外交钱,要是不交就侵权。农民种大豆完全成了一种出卖劳力、出卖资源的行为。另外,这些品种的专利几乎被国外垄断了,只要一研究就可能会侵犯他们的专利权,所以现在我们很被动,这就是国外的专利壁垒、专利陷阱,他们就是要提高门槛,使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对我们非常不利。

  溯源

  研发投入较低没有强大的龙头企业

  记者:赵老师,为什么我们生产不出高档次的种子呢?我们不是也有专门的科研院所进行种子研发吗?

  赵刚:我们国家主要是由科研机构和大学来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省一级的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下属的一些科研机构,还有各个农业大学,各大学内部的农业、生物专业。这些科研机构有的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去经营;有的科研机构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缺乏试验,所以他们与企业联合来进行大田的试验,试验成熟后由企业来进行经营、销售,利益双方根据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有的科研院所自己办一个种子公司,来经营种子。

  记者:这种研发体系与国外有什么不同?

  赵刚:国外大都是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自己来研发新品种,然后生产、销售,形成了一条龙。如孟山都、先锋、先正达,他们都有自己庞大的研究机构,有很强的研究力量,同时投入也很多,比如将收入的10%都投入到研发当中了。另外,这种一条龙的生产模式使得研究人员很快就能接收到市场反馈的信息,各个环节当中的衔接也非常顺畅,因而竞争力也比较强。

  与国外相比,我们现在的生产模式分割比较严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

  记者:除了生产模式,还有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种业发展受限制?

  赵刚:有很多原因限制着我国种业的发展。

  首先,我们在种子的研发上投入很低。我们主要靠国家的投入,科研单位、大学获得的种子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和政府的项目,来自企业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很少。

  其次,我们的人才容易流失。国外的企业进入中国以后,利用优厚的条件把人才吸引过去了,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冲击。

  另外,经济全球化也使我国种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以蔬菜种子为例,农民最开始种的蔬菜种子是国产的,但是外资的种子进来以后,外企首先在我国做试验,免费提供种子给农民。当农民使用后,发现这个种子比国产的种子产量高的时候,就会开始购买国外的种子,开始的时候价钱比较低,然后逐步提价。在发现农民已经习惯用这个种子的时候,外资企业就一下子把价格提上来了,导致现在蔬菜种子方面有“一克种子一克金”的状况。

  我国种子产业比较分散。现在我国有执照的种子企业有3000多家,这些企业可以研发、实验、生产、销售,还有十几万家小企业或者个体户是经营种子,进行分销的。这样就形成企业很多,却没有龙头的现状。我们国家一家种子企业的销售额在几亿人民币就很了不起了,这样的企业没几家,而跨国公司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营业额可能是几十亿美元、上百亿美元,甚至几百亿美元。因此,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像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应对

  技术创新要舍得花钱建立中国的“最终种子库”

  记者: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如何提高种业的竞争力?

  赵刚:首先技术创新是关键。我国的种业要从源头上发展,必须要提高种业创新的能力。尤其是杂交种子和生物转基因种子这两类,都是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部分。

  加大研发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专家研究新品种是需要经费的,而且是很花钱的,实验设备、实验室、还有种植的时候需要的地、人,这都是需要投入的。现在我们政府已经开始非常重视转基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当中有十六个重大专项,其中就有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这么一项。

  还有,我们要建立很好的研究体制,培养自己优秀的研发队伍,并在经营方面下大力量。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形成龙头企业,只有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我们的种业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那么该如何来建立龙头企业呢?我们可以通过市场调控,促使企业间合并重组;还可以通过政府成立国有企业来领导市场;另外,除了产学研联盟之外,我们还推出了一种新的方式,用种子企业来兼并科研院所,这样就达到了科研与生产一体的效果。

  记者:种子安全也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为预防全球重大灾难危及人类生活,全球100多个国家达成协议,在北极地区建造“最终种子库”,中国能不能成为这个种子库的受益者?

  赵刚:现在这个种子库的钥匙掌握在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会的手中,是这个机构联合挪威政府建造了这个种子库。由于对这个种子库的背景和来历还没有研究透彻,所以我们现在还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我们现在担心的是,如果在不清楚这些信息的情况下,贸然加入这个种子库,意味着我们要将自己的种子贡献出来,而到最后发现这是个骗局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因为我们的那些种质资源可能就已经被破解甚至盗用了。其实这个种子库也是个基因库,现在发达国家为了从战略上来控制世界上的种质资源,就破解其中的一些基因,从而生产一些生物武器来威胁其他国家,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利,我个人认为我们还不能成为这个种子库的受益者。

  记者:那我们有没有自己的种子储备来确保我国的种子安全呢?

  赵刚:我们有啊!我们在云南等地区就有这样的“最终种子库”,也在采集我国的种子。种子库并不一定得在北极那个地方,我们也能够找到适当的储存环境,而且现在的保存技术也提高了,在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方面也很先进,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来保存种子,自己来建立“最终种子库”。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8-13/4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