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世纪60和80年代两次大规模开耕之后,中国的草原目前正面临新一轮开耕压力。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近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福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草原生态治理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眼下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西部等地区,大量草地正面临被开耕的危险。 方言说:“这些省份的一些地方政府瞄准国家确保粮食增收、加大资金投入的时机,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向国家要钱上,同时加快了草原开耕的步伐。”她说,“轻易开耕草原,必然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对此我们很着急。” 农业部畜牧业司草原处处长李维薇也在会上表示:“近几年,由于种粮、卖粮补贴政策等因素,草原开耕现象又有抬头。”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统计,全国每年2万多起涉及草原的违法案件中,超过50%都与开耕有关。 中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4亿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13亿公顷。中国的草原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据李维薇介绍,中国每年各类草产品产量达到1000万吨,产值200多亿元。 但目前,中国草原的生态退化形势十分严峻。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2005年监测,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轻度退化面积占 57%,中度退化面积占31%,重度退化面积占12%。目前,全国严重退化的草原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万至70万公顷。 除了气候变化和超载过牧等因素外,不合理开垦也加剧了草原生态的退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介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大量的草场被作为农业和工业用地开发,已对草原环境造成不小的影响,“当地草原的非牧占用现象突出,在靠近旗、镇所在地的草原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煤厂、矿厂等。煤矿的开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产生的废渣、废气污染了环境,周边草场被严重破坏。” 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60至70年代,农民大量进入牧区开耕草地,同时农业开始影响牧区,牧民也开耕种植日常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农作物。1949年~2000年的50余年内,仅内蒙古草原开垦的耕地就达2.33亿亩,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13%。同时,草原生态开始出现恶化的苗头。 韩俊称,上世纪80年代,政府把在农区行之有效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引入牧区草原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本质区别,并且最初只分牲畜,未将草场划分承包到户,结果导致牲畜数量大幅增加、草场资源紧张。同期,草原开耕现象也有增无减。 针对草原被大量开耕的现象,国家林业局治沙办主任刘拓认为,应参照基本农田保护的办法,划定基本草场,并严加保护。 本月1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的“国家草原项目效果评估与草原治理政策完善”课题组公布了完善中国草原治理的十大政策建议。针对草原开耕现象,课题组建议,应加快《草原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加强草场承包合同的监督管理,引导和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坚决纠正承包期内任意调整和强行流转承包草原的行为,严禁随意变更承包草原的权属和用途。 课题组主要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崔晓黎还建议在农业部内部组建“国家草原局”,整合草原监理中心、草原处等部门,形成合力,以强化草原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