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部六省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快步前行 (1)

网友投稿  2009-04-16  互联网

        从中原大地到吕梁山区,从湘江岸边到淮河流域,从红土地到长江中游,中部六省,从南到北,不同地域,共同构建起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奠定了坚厚的基石,中部地区才能走稳新型工业化的步子。正如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所说,“我们完成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是农业奠定了基础,农民创造了辉煌。”对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中部地区来说,农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各省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突出战略地位,粮食生产连续5年实现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中原大地,历史跨越。河南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三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1000亿斤意味着,河南粮食年总产量已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小麦年总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河南的粮食生产,不仅满足当地1亿人口的需求,近年来,每年调出近300亿斤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 

        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粮食生产连续5年获得丰收,2008年,粮食总产量分别达604.7亿斤、594亿斤、445亿斤、391.62亿斤。山西近三年粮食年总产量均达200亿斤以上。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中部各省紧紧抓住粮食安全不放松,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突出战略地位——— 

        河南省坚定不移地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走出一条依托中原地区传统种植优势,在小麦主产区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的发展之路。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河南要牢固树立农业现代化的支柱地位,走出一条不以削弱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5年以来,河南以24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强力打造粮食核心产区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核心产区粮食产量占全省近40%,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2.6%。省长郭庚茂说,河南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在全国有特殊意义。 

        河南实现第一个100亿斤的增产用了12年时间,实现第二个100亿斤增产用了8年时间,实现第三个100亿斤增产仅用了4年时间。徐光春分析指出,利益驱动是粮食生产的“发动机”。他说,创新经营机制是根本,完善利益导航机制是关键,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是核心,运用好这三把开启粮食生产之门的金钥匙,粮食生产就能迸发活力、充满动力、壮大实力。 

        安徽是粮食大省和粮食净调出省之一,他们牢牢抓住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三个环节,稳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三大行动,突出抓好粮食产业带、核心区域和示范大片的建设。 

        安徽省长王三运强调,重视粮食安全这根弦须臾不能放松,加强粮食生产的力度丝毫不能减弱,中央明确提出加强粮食战略工程建设,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实现粮食丰产、农民增收。 

        湖南稻米种植方式基本以人工为主,精耕细作,但良种的推广、农业技术的突破,使湖南水稻面对自然灾害和外部冲击,依然获得丰收,湖南省省长周强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任何时候都要抓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江西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调出商品粮,以占全国不到2.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的农产品,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比2003年增加 100亿斤以上,到2015年还将再增产100亿斤。山西则实施玉米高产战略,依托山区大力发展小杂粮,形成专用玉米、畜产品和杂豆区域产业带。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说,中部地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有独特的条件,这一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长江流域既有耕地又有水,生产能力最强,同时这一地区靠近粮食主销区,具备市场优势,能够做到产销平衡。 

        推动农业起飞的新动力 

        财政补贴加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科技创新增强了农业的发展后劲,而体制机制创新则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内在的动力,在中部地区,三大因素有机结合成惠农强农的重要手段 

        在中部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对农业及时颁布重大政策,推动体制机制变革,对中部农业起飞起到决定作用。 

        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到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统筹城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每一次制度的变革和机制的创新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国家变“一缴”为“多送”,实行了取消农业税和实施农业补贴两项历史性的重大政策,为农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河南省在全国提前一年全部免除当年农业税29亿元。2007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29.67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9倍。2008年,全省共落实16项农业补贴,其中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等10项农业补贴共计91.72 亿元。 

        安徽省长王三运说,安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累积效应释放的结果,是全省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夯实农业基础的结果。2007年安徽省共安排69亿资金专项用于12项民生工程,初步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2008年全年发放粮食、畜牧、林业、农资、良种和农机等各类补贴105亿元。 

        财政补贴加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而科技创新则使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后劲十足。 

        河南省优质小麦从 1999年的284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5208万亩,全省粮食良种覆盖率已达98%以上,并成为全国供种大省。2008年小麦良种“百农矮抗58” 全省秋播面积1300万亩,成为河南省和黄淮南部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之一。河南省科技厅厅长赵琛说:“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的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开始启动实施,我们正努力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在水稻主产区湖南,袁隆平院士领衔的“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正在向第三期目标冲刺: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种植亩产900公斤! 

        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为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注入内在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专项调查,土地流转提高了耕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的产出效率。山西省定襄县锻造工业大规模兴起,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而从事锻造及其相关产业,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种植千亩的大户,这些大户均拥有大型农机具,目前农业机械化程度比土地流转前增加70%。 

        在安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扩大到4个市,他们加快发展农民“自助合作式银行”和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农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安徽还率先探索农村综合改革,2005年确定了18个试点县、市,并于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基层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广泛推行,县乡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正在形成。 

        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传统的农业在中部地区已经变了模样,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深入到农业生产的末梢神经,成为现代农业强有力的助推器 

        如今,“郑州价格”已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回忆起郑州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创办者李经谋认为期货市场深刻改变了农户、加工企业、粮食经销商在市场中的地位,整个种植产业链都受益于这一金融工具。 

        在小麦主产区,郑商所的强麦期货价格,是企业与农户签订单的重要参考,期市的套期保值为企业拓展了盈利空间。在河南延津县,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县麦播总面积的95%以上,形成规模种植,与期货标准对小麦品质的提升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期货交易密切相关。 

        现代金融工具和传统农业生产就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中部地区,传统农业已经变了模样,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深入到农业生产的末梢神经,成为现代农业强有力的助推器。 

        每到麦收时节,在中部平原的小麦主产区,一些拥有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农户,组成专业收割队,在产区从南到北,连续作业数十天,跨省为农户收割。这些麦客从容行走在纵横中原的公路上,让人们感受到市场的力量。 

        专业化分工,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省工、省时、省力的联合收割机彻底结束了镰刀、小铲割麦的历史。专家指出,小麦主产区的跨区机收、机耕作业,为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主体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每年,全国投入到跨区机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就达几十万台。2007年,河南省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为9.32万台,比1978年增长236倍。2008年,小麦机收率达到95%。 

        如今,一辆农用车拥有几十项专利!从事先进电气设备制造的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兼并重组了著名的奔马牌农用车生产企业,董事长楚金甫说,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机成熟了,村建设展现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足够实力研究村的新需求,开发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具,农户也有内在动力和购买力,提高生产效率。 
        
        工业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带来中部农业根本性的变化。 

        河南是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2007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发展到11674家,年销售收入达3450亿元,其中421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7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双汇、华英、白象、三全、思念等一批骨干企业闻名全国。 

        湖南的农业综合开发生机勃勃:生猪、水产品、茶叶、柑橘、竹制品加工能力大幅提升,杂交水稻和油茶产业的产业链正在形成。2008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左右。 

        安徽正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银企共建项目对接活动,伊利、汇源、光明、雨润、新希望等企业纷纷落户安徽。2007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50家,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000多个。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4-16/4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