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朝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又称“1号文件”)中,对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潜力优势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不仅拓宽了人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视野,提升了人们战胜危机的信心,同时也指明了发展农村经济与扩内需保增长的特殊关联。当前,要把农村的潜力需求变成现实需求,使农村经济为保增长作贡献,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思路上做些调整。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是当前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思路,也是实现我省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的重要保证。
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与传统农村经济增长思路有很大不同,表现在:发展的切入点不同、发展的着力点不同、发展的目标不同。这表明,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在起步阶段,需要借助国力,借助社会力,借助城市力。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要让农民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实现富裕,共享发展成果。当前,要求大力发展城镇、城市,推动一批城镇和城市的成长;不仅注重加大对城乡土地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等的整合,而且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基本社会保障投入、农村环境等的投入。
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思路,与传统的农村经济增长思路有哪些不同?应从哪些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
第一,发展的切入点不同。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都是把寻找当地资源优势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因而,我国的农村经济基本都选择了有山靠山、有水靠水、有地靠地的发展道路,我省也不例外。这种依赖资源起家和依赖资源活命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内,的确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它最终导致对资源的掠夺开采和过度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那些资源匮乏的农村,只能选择贫穷。而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思路,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切入点,主张站在宏观经济全局的角度,来解决农村经济这个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问题。这一切入点表明,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在起步阶段,需要借助国力,借助社会力,借助城市力。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对农村欠账太多,同时也造就了农民有广阔的需求,就目前而言,对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来说,怎么投资都不过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增加对乡村道路、通讯、电力、饮水安全、水利设施建设等财政资金安排。农村的需求如果变成现实,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可以直接产生出三个效应:一是直接减少城市和农村相关企业产品过剩的压力,提高企业资金效率,同时也提供就业机会。二是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增大对农村投资,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也可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些都可给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机会。三是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过去农村因缺电、缺水或交通不便,不能或不敢发展的产业,现在都可以发展。这种创业可以直接带动就业。
第二,发展的着力点不同。传统的农村发展的着力点是农业,而且定位于一家一户,专注于每个农户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而,传统的农村发展模式以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小规模经营为标志,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农民总是处于弱势地位。而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着力点是城乡市场,内在要求把农村发展与一定区域的城市发展相对接,要求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选择要从区域城乡发展规划出发,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找优势,在区域产业一体布局中研究农村产业发展方向,内在要求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农村产业,实行农业产品生产和养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分工协作化,要求城乡资源进行流动和整合,共同促进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由此可以有效地改变农村发展资本短缺、产业无序、比较效益低下的状况。农业生产规模化,可以直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也直接增大农业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包括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其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等服务业。而真正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减压的,就是大力发展城镇、城市,通过引导非农产业向集中地集聚,不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向集中地转移,推动一批城镇和城市成长。
第三,发展的目标不同。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把解决温饱、富裕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只要能赚钱,农民干什么、怎么干都可以。而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模式,则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让农民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实现富裕,共享发展成果。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农村发展要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要求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民生产专业化、加工业发展现代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农民居住环境优美化,农村经济在向现代农村迈进过程中实现发展。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当前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加大对城乡土地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城镇城市资源、城乡市场资源与项目资源的整合,而且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培训投入、基本社会保障投入和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
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必须跳出几个认识误区:一是不能把城乡规划一体化、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错误地理解成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只靠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国家投资,否认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二是不能把这种推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错误地理解成乡村要按照城市的模式发展。三是不能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错误地理解为只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或理解为我国已经达到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没有强调的意义了。
必须跳出几大认识误区
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应跳出三大认识误区:
一是不能把城乡规划一体化、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错误地理解成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只靠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国家投资,否认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城市辐射力不管有多大,都属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外因,国家对农村的投资最终能产生多大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国家投资的力度和数量,更取决于农民的积极配合和直接参与程度,取决于农民的态度。否则,再好的发展机会也会被错过。因此,借助当前国家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大好时机,各级政府要合理规划,在对城乡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选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特色产业的选择上,都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在城乡资源整合上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让更多的农民积极参与,确保其失地不失业,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的互动发展。
二是不能把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错误地理解成乡村按照城市的模式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绝对不是城乡经济社会一样化。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其方向是现代化的农村与现代化的城市之间平等发展,在一定区域环境内形成城乡一体、有品位的特色经济区,实现区域内城乡经济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对辽宁而言,如何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内,实现城乡资源互补、产业互补、主导产业规模化,形成布局合理的镇、县城、城市和连接城乡的绵延经济带,对推动辽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是不能把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推进农村经济增长,错误地理解为只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或理解为我国已经达到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没有强调的意义了。实际上,坚持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发展农村经济,非但不排斥城市的发展,而且对城市的容量和新城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市发展更强,以改变目前“以城带乡带不动”的尴尬局面。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当前要求城市、城镇不仅能提供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能出台吸引农村人口入住、就业的低门槛,为农业人口的转移提供便利。
(作者系辽宁省委党校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