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和资金同样重要”
———专家学者与农民谈合作社发展的“人才”瓶颈
3月16日,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合作社专业课程班举行开班典礼。88名来自校内多个专业的学生参加了这个课程班,他们学习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农民合作社进行实习。对于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课程班,学院执行院长李中华说,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缺少人才,主要体现在“四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带头人少,了解合作社知识、有合作意愿的农民社员少,行业指导部门中通晓相关法律政策、会监管指导的人员较少,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科研人员也还较少。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副站长赵铁桥在开班典礼上也说:“合作社现在主要存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不足,资金是硬性的,而人才则是软性的,需要长期的提升。”
而在和一些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的交流中,他们也多次提到了人才“四少”问题所带来的制约。
“今年我们那儿的土豆丰收了,但农民却担心种的太多了,不好卖,说怕今年要喝土豆汤了。”青岛顺科蛋鸡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文顺说,“这样的情形经常会出现,因为农民没有组织,没法应对市场变化。但是去年我想组织农民搞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时候,有的农民却不愿意,他们说,合作社是什么?我入社有什么好处?有钱分吗?一听说要先拿钱入股,他们就不乐意了。可是办一个企业,怎么可能不投入就先赚钱呢。”
“这种情况在农村比较常见。”李中华说,“农民是讲求实惠的,‘利益共享’可以,‘风险共担’不行。要转变他们的观念,需要一个过程。”
越是农民缺乏合作意愿,越需要优秀的带头人来牵头发起、组织。而合作社带头人少,正是合作社另一方面的人才制约。“我建议农民搞蔬菜合作社的时候,有的农民就说,我们就信得过你,如果是你带头,我们就干,别人带头,我们不放心。”吕文顺说,“不过我已经是蛋鸡合作社的理事长了,按法律规定不能兼任。要找其他的人来当理事长,还真不好找。”
而除了农民自身,合作社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也需要补充培训人才。“合作社是这些年刚刚发展起来的,不少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对相关政策法规还没有吃透,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同时也不能给农民提供相应的服务指导。”李中华说。而赵铁桥在去年的调研中,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在湖南有一个养兔合作社想搞兔肉的初加工,但当地工商部门说,搞加工这是企业行为,不能登记在合作社的营业范围之内,后来当地农业部门的相关领导和他沟通了半天,给他讲了几个小时,才算把他的观念转变过来。
“现在致力于合作社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可能全国也就几百人,远远不足以满足合作社迅猛发展的需求。”李中华说,“因此还是希望能加强合作社人才的培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