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2月25日文章,原题:半世纪以来最严重旱灾使中国小麦产区束手无策
中国北方在最好的时节里陷入干旱。狭长的无雨带凸显了该地区紧迫的水资源问题。这一地区种植有中国3/5的粮食作物,生活着全国2/5的人口,但其获雨量仅为其他地区的1/5。
目前这场被视为半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所遭遇到的最严重的旱情不仅影响了全国最好的小麦农田,也给向工业企业和数百万人民提供清洁水源的水井带来了威胁。
在桥北村,农民郑松献(音)正在一小块农田中劳作,他本应为获得这块新土地而高兴,但他没有。通常,他得到的新耕地在河南陆浑水库水平面以下20英尺。但今年冬天,陆浑水库几乎干涸了。以前的湖底露了出来,成了种植冬小麦的又一块新土地。郑站在田头说:“今年的收成可能会减少1/3。如果5月份以前还不下雨,就可能绝产。”
几十年来,中国北方的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这是过度使用和浪费的结果。在一些农田地区,人们挖井要挖半英里深才能打到水。从去年 10月到最近下雨和下雪之前,北方许多地区没有见过一滴降水。中国农业部表示,尽管这场雨雪使得旱灾地区面积减少了一半,但仍有1.8万平方英里的耕地面临干旱威胁。据了解,有470万人和250万头牲畜缺少足够的饮用水。
对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挣扎的中国来说,这次干旱是场霉运。冬小麦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大米。缺水可能会增加灌溉成本并降低农民收入。另外旱灾袭来时,中国数百万农民工正从倒闭的工厂返回农村家乡。政府已对失业者所带来的潜在问题感到担忧,缺水和粮食歉收将进一步增加忧虑。政府已开始开闸放水,派出水车奔赴数千个水井干涸的村庄并开凿新水井。报纸也不停地报道发射数千颗人工催雨弹的消息。
尽管河南省产出了中国1/4的小麦,但桥北村却不是粮仓。这里多山,村民们的收成仅够自家人食用。郑松献说,往年2月中旬,小麦都长到一英尺高了。但现在只有两英寸高。他说,为这么一小块地灌溉的成本太高,“我们在山上有一眼井,但每浇一次水需要付费50元人民币。在收割前,总共需要灌溉三次。”他一直希望能下雨,并指望在邻近镇上工作的儿子和女儿能弥补收成上的损失。(作者迈克尔·韦恩,王秀森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