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亿元赔款促农业生产
2月17日,中国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险种创新速度提升,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经过5年的试点推广,全国已经有5.32亿亩粮、棉、油料作物获得共计1540亿元的保险保障,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参保农户达到9000万户次。2008年农险业务实现保费110亿元,为1400万受灾户支付赔款70亿元。
2007—2008年度是我国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的第一个承保周期,全国共承保4800万头母猪,占现有母猪存栏量的90%以上。在去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和汶川地震后,能繁母猪保险赔款近1亿元。这项业务的迅速开展对确保猪肉供应、平抑猪价、保护养猪户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几年农险业务快速发展,要得益于三方面。”保监会财险部副主任董波说,一是政策好,2003年政策性农险试点启动后,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始对农险进行保费补贴,各地政府、各级财政积极配合。二是人努力,保险业在机构网点配置、险种开发方面加大投入,政策性险种、农房险、农机险、意外险等涉农保险层出不穷,实现了企业、国家和农户的“多赢”。三是天帮忙,连续五个丰收年。
旱灾暴露巨灾保险缺位
2008年冬到2009年初春,我国北方超过3亿亩耕地遭干旱肆虐,其中重旱5000万亩。此次大旱再次暴露了我国巨灾保险的“缺位”。
据了解,由于旱灾对农业的影响较大,而且一旦发生,受灾面积广、损失程度深。据统计,从1997—2006年,旱灾对农业的影响占所有灾害影响的54%,属于“大概率”事件。如果按商业费率来厘定保费,农民嫌高交不起;保费过低,保险公司经营不下去,所以目前的农业保险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并没将旱灾列入保险责任范围。“部分保险公司开发了覆盖旱灾责任的商业‘附加险’,作为主险的补充险种销售。”董波说。
专家指出,尽管农业保险享受财政补贴,但财政补的是农户应交的保费,而保险企业仍需按风险概率来厘定农业保险费率。旱灾风险较大,在目前没有完善的巨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不应强求保险公司承保。无论是去年的雨雪冰冻灾害,还是今春的旱灾,都再次提醒有关部门,应加紧研究、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否则一旦老天“不帮忙”,特大自然灾害来袭,无论是保险公司和农户,都将彻底裸露在风险之下。
农民呼吁降低赔款门槛
目前,各地农业保险的定损、理赔方式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设置了“免赔额”。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有很多农户抱怨赔款门槛过高,比如在江苏——水稻自然灾害损失30%以上起赔,虫灾需损失70%以上;小麦起赔点则更高。由于部分地区损失五成以上的年景非常少,农民觉得没享受到财政补贴的实惠。他们普遍呼吁降低赔款门槛,即使赔款额少点也可以。
“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是保障生产成本,理赔原则是广覆盖、低保障,因此设置了一些免赔额、免赔率。”董波解释说。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在赔款制度设计上,应参照国外的做法:将灾后评估和收获后评估结合起来,以产量计,用前几年平均亩产做基数,设定起赔比例,差多少就赔多少。这样的做法让农民服气,也可让所有受损农户都能得到补偿,使政策阳光普照。
此外,目前的农险业务都是各保险公司的分、支公司和地方政府联合开展的。在平年、丰年,理赔、上缴当地的大灾基金之后,仍有结余的保费。但各公司并不将这部分保费上交总公司。太平洋财险江苏吴江支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有点积累,但遇到大灾年,如果总公司不支持,分、支公司可能面临‘赔破’的风险。”
而对于各家保险总公司来说,由于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调拨使用农险保费资金,所以也无法做到以丰补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应对大灾。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仍严重拖欠保费的财政补贴,保险公司只能接连“垫付”,影响其经营。
“这些问题,都是农险制度设计的缺陷,需要通过立法来解决。”董波回应说。作者:曲哲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