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9年中国粮食形势展望和对策探讨

网友投稿  2008-12-10  互联网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百年不遇的低温冰冻天气呼啸而来,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随后洪涝、干旱、强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相继出现。据民政部减灾中心统计,截止8月15日,全国3.16亿多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600万公顷,绝收面积44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近1600亿元,是自2001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13亿人民同心协力下,我国成功地抗御了各种自然灾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近40年来第一次实现连续5年增产增收。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12月初预计,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250亿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国际粮食供求关系发生新的格局的大背景下,2009年我国粮食形势走向如何,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本文将作初步探讨。

  粮食调控物质基础增加

  与2007年截然不同的是2008年我国粮食收购量大幅度增加,为2009年粮食宏观调控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2008年粮食收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所有主、杂粮食品种收购量均同比大幅度增加。

  一、小麦收购量增加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下同),截止9月30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11个小麦主产区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小麦5866.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624.2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5087.8万吨,占收购总量的87%,比上年同期增加1472.9万吨。最低收购价小麦执行预案到9月30日结束,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省最低收购价小麦4202.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307.8万吨。

  二、中晚籼稻、粳稻收购量增加

  截至11月15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中晚籼稻1213.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88.6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810.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7%,比上年同期增加314.5万吨。截止11月1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等5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粳稻239.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8.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149.2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1%,比去年同期增加90.5万吨。

  三、玉米收购量增加

  截止11月10日,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8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玉米29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56.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9.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20%,比上年同期增加51.5万吨。

  粮食增产隐忧不可忽视

  作为生产周期比较长,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大的我国粮食生产,保证持续增产丰收难度很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分析,2009年我国粮食增产增收仍然有不少隐忧。

  一、多发自然灾害困扰粮食生产

  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极大的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受多种多样自然灾害侵袭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带,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中国的地震、洪灾和旱灾等灾害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大大加重了中国自然灾害的严峻程度;生态资产的明显短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已成为推动自然灾害在空间上蔓延、在时间上加剧的重要原因。

  据有关机构研究,我国自然灾害近年来呈加重发生态势。自然灾害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可低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情况看,虽然年际间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加重的(1960年和1961年的特殊年份除外),2000年达到最高。其中,1991年至2003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分别在8亿亩、4亿亩、1亿亩的高位上波动。1998~2003年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大约是500亿公斤。2004年因灾损失粮食305亿公斤,2005年因灾损失粮食345亿公斤,2006年因灾损失粮食447亿公斤,2007年因灾损失粮食539.5亿公斤,2008年1-9月因灾损失粮食243亿公斤。

  粮食生产既具有年度的周期,更具有年际间的明显周期。一般来讲,我国粮食生产大约5年一个周期。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获得丰收,这样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未来5年我国粮食能否继续增产丰收,目前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自然灾害的频发性、突发性、巨大的破坏性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或然性。

  二、市场价格下降影响粮食生产

  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今天,粮食价格杠杆十分灵敏地调节着粮食生产。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77元、79元、8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购价格均比2007年高7元;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77元、72元、7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购价格比2007年分别高5元、3元、3元。同时,2008年10月开始国家先后两次增加临时存储粮食1650万吨和1400万吨的收购计划。挂牌收购价为黑龙江每市斤稻谷0.92元、吉林0.93元、辽宁0.94元,相邻等级之间差价为每市斤0.02元。在南方稻谷主产区,按照每市斤0.94元的价格收购中、晚籼稻。

  在国家提高重点品种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增加临时储存粮食收购后,虽然对粮食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相对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提价因素和新粮收购之前的市场价格,以及农民的心理预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今年粮食收购,尤其是秋粮收购呈现不同往年的明显特点。

  市场价格下降。在秋季新粮上市之前,中晚籼稻市场价格一般在每500克0.96元左右,粳稻在1元以上,到12月上旬,中晚籼稻和粳稻市场价格普遍下降3%到5%以上。主要原因是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定的过低,国家临时储存收购粮食过少,拉动不了市场粮价。

  农民惜售严重。由于粮食生产投入增加,市场粮价与农民预期价格差距较大,今年各地出现了过去少有的农民严重惜售的现象。在我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湖北省襄樊市,粮食部门预计农民可出售的商品稻谷在10亿公斤以上,到11月底各类企业收购稻谷仅仅5.5亿公斤,农民手中还有近50%的稻谷存放在家中待价而沽。

  收购企业等待观望。鉴于前几年收购企业,特别是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比照国家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后来大都出现严重价亏的教训,这些企业今年收购分外谨慎。他们今年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等待观望市场变化。

  粮食市场价格下降,农民惜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信号。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有可能挫伤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比较效益低下放松粮食生产

  生产投入大且逐年增加,劳动强度大且利润率低,在粮食生产效益与经济作物比较效益日渐降低的新形势下,农民势必放松粮食生产。

  据河南温县统计局调查,今年温县粮食生产成本较去年同期大幅度增加。2008年粮食生产成本为每亩1392.4元,(其中直接生产成本为991.6元,土地成本为400.8元),较上年(1183.1元)增加209.3元,增幅为17.7% 。其中小麦生产成本为687.8元(直接生产成本为487.4元,土地成本为200.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9%;玉米生产成本为704.6元(直接生产成本为504.2元,土地成本为200.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8%。

  2008年温县粮食生产再次喜获丰收,小麦平均亩产为536.9公斤,按市场平均销售价格1.68元/公斤计算,每亩小麦毛收入为902.0元,扣除687.8元的生产成本,每亩小麦净利润为214.2元;玉米平均亩产预计为550公斤, 按市场平均销售价格1.50/公斤计算,每亩玉米毛收入为825元,扣除704.6元的生产成本,每亩玉米净利润为120.4元。农民2008年粮食每亩毛收入为1727元,较上年同期(1610元)增加117元,增长7.3%,净利润为334.6元,较上年同期(426.9元)减少92.3元,减少21.6%。加上一年的种粮补贴82.1元,农民一年种粮的综合收益仅为416.7元/亩。今年净利润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物价大幅上涨,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机服务费和农民务工费等大幅增长,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过快。虽然粮食丰收了,价格也提高了,出售粮食的总收入提高了,但是粮食每亩净利润却较大幅度下降。

  2008年11月,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调研组先后走访了近百户种粮农民,深入详细了解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状况。

  从亩产值来看,最高为秋洋芋,达1400元;其余依次为春洋芋1360元;水稻982.96元;玉米736.07元;小麦576.9元;红苕480元。从亩纯收入来看,收入最高的为秋洋芋,达738.5元;其余依次为机械收获的水稻345.96元/亩;春洋芋285.65元/亩;人工收获的水稻235.96元/亩;机械收获的小麦152.35元/亩;玉米84.72元/亩;红苕64元/亩;人工收获的小麦42.35元/亩。

  除人工费用后只计算物化投入的亩纯收入:最高的也是秋洋芋,达1053.50元/亩,其余依次为春洋芋820.65元/亩,人工收获的水稻676.96元/亩,机械化收获的水稻606.96元/亩,玉米484.72元/亩,红苕439元/亩,人工收获的小麦367.35元/亩,机械收获的小麦297.35元/亩。

  从湖南省调查总队对近年来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原因分析来看,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明显高于种植粮食作物。在棉花、烤烟、西瓜、黄瓜、辣椒、莲藕六种经济作物与双季稻的对比中,种植效益最低的烤烟,亩效益也是双季稻的2.36倍,最高的莲藕是种粮效益的7.97倍,平均是种粮效益的4.37倍。

  四、储存条件限制粮食损失严重

  现阶段,在国家免除农民“皇粮国税”、给予农民各项补贴、农民选择时机卖粮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并不是将粮食收获之后立即出售,而是看行情。行情好的时候,收获后立即出售;行情不好的时候,或者农民认为达不到预期价格的时候,就将粮食存放在家中待机出售。

  据国家粮食局有关专家调查,目前农村储粮的状况是“一多一少一差一大”,即储存鼠、虫、霉害多,防护措施少,仓储技术条件差,造成产后粮食损失大、浪费大,农户的产后及储粮损失率在8%—10%之间。根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国每年仅农户储存粮食损失即达150亿公斤—200亿公斤,造成损失180亿元—240亿元。

  我国农村2.4亿多农户每年储存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左右,近几年粮食市场价格变化大,农民家中存粮大大增加,无疑加大了粮食的产后损失,使粮食丰产不能丰收,减少了社会粮食可供量。

  加大粮食宏观调控力度刻不容缓

  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粮食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定的重要问题。粮食稳则天下稳,粮食乱则天下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杂志上发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文章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存在极大风险。必须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会议决定,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在刺激经济增长的4万亿元投资中,有四项涉及农村,中央投资总计51.5亿元,足显国家对农村、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12-10/4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