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11月29日专电(记者关桂峰)“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一系列有关整顿、促进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的规范出台。10月9日,国家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1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这些强有力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振兴民族奶业,保持其健康发展,保证消费者放心喝奶的坚强决心。
整顿是要动真格了!
“整顿乳制品行业是要动真格了!”云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陈德端说,这是她对《纲要》感触最深的一点。
陈德端说,《纲要》里明确要求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限期执行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在未来3年内,我国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全部达到良好生产规范要求,达不到标准的,必须停产整顿。过去虽然也有规范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各项标准,但是质检、卫生部门、奶业协会等对乳制品企业的监管不力,标准形同虚设。
《纲要》规定,乳制品生产企业完成良好生产规范改造,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70%以上。“这一要求十分必要,也抓住了优质奶源的根本。”陈德端说,过去规定乳制品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要达到30%,新建、扩建的乳企要达到50%。虽然70%这一比例对于云南的部分企业而言是个巨大的压力,但是唯有这样要求才能保证每一滴奶都是安全可控的。奶业协会也应促进乳制品企业与奶牛养殖小区、合作社包括自己的奶牛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规模化建设上前进一大步
《纲要》提出未来3年的奶业发展工作目标,即从全面整改到健全完善相关标准,再到实现养殖规模化、产销一体化、全行业标准化。其中建设现代奶业是总目标。“‘现代’首先体现在规模化建设上,规模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为什么一家一户的散户式饲养屡遭诟病,因为它是落后的小农式的生产形式。”陈德端说。
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有很多弊病:奶牛良种推广难;奶牛品质得不到提升,生鲜乳的收购价自然偏低;加之多数奶农不愿多投入经费改善奶牛的饮食水平,现在奶牛主要吃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如麦麸、糠、稻草,奶牛的产奶量偏低。如此恶性循环,奶牛品质得不到保障,牛奶的质量不好,奶价提不上去,导致奶农利益受损,乳制品企业可能四处抢奶,整个奶业链条就可能崩溃。
陈德端欣喜地说,《纲要》在规模化建设上前进了一大步!只有在养殖上做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才能更好地应用科学技术,保护好环境,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紧密结合。
《纲要》规定,到2011年10月底前,在推进养殖规模化、产销一体化,加工布局优化、全行业标准化,以及规范市场竞争、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力争使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接近5.5吨,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30%左右。
据了解,目前云南省的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仅为3.5吨左右,距离5.5吨的目标差距较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提高奶牛的良种化程度,实现科学规范饲养。但是规模化养殖要请劳动力、每头牛一年要缴纳200元左右,成本高,多数奶农无力负担。”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局窦段杨说。因此,这还需要政府对奶农进一步的政策、资金扶持。
产业链各环节正常奶业才能持续发展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各地质检部门与乳制品企业的抽检、送检力度加大。然而,有毒物质绝非三聚氰胺一种。如何才能保证消费者放心喝奶?抽检是否真的让百姓安心?
“有毒物质检测仅是一个手段,真正优质的奶制品是靠奶业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从业者素质要提高,形成奶业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陈德端说。
窦段杨说,《纲要》给基层的奶业管理者以很大的信心,国家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也逐渐得到落实。近日,大理州也正式启动高产奶牛示范村建设,实行优质牧草种植,帮助奶农实行科学饲养管理,畜牧部门定期为农户所购奶牛进行防疫、技术指导,使示范户奶牛的产奶量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0%以上,头均增产900公斤。
四川新希望乳业公司总经理李成云表示,目前大理州分散养殖户很多,企业下一步将想办法以奶联社等形式将一户一户的养殖管起来。同时,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为了使消费者恢复饮奶信心,《纲要》明确由卫生部门负责做好乳制品的科普宣传。“原来科普宣传没有明确哪个部门管,奶业协会想搞一次科普宣传,有时却连经费都争取不了。”陈德端说。
陈德端说,《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奶业多年快速发展、矛盾逐步累积和近期遭受重创的背景下,下决心针对奶业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的排查治理。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奶业振兴和持续发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