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林业局:三北工程取得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零零社区网友  2008-11-26  互联网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11月20日在纪念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说,30年来,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以及粮食总产量均在原基础上翻了一番。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三北工程建设成就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重点治理地区的风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面积开始缩减。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共营造防风固沙林561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27.8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重点治理地区的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陕、甘、宁、内蒙古、晋、冀6省(区)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7921平方公里,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实现了土地沙化的逆转。

   二是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明显减轻。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共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72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明显下降。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万平方公里,使黄土高原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每年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3亿多吨。

  三是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粮食生产能力显着增强。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河套等重点农区,营造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有效保护农田2248.6万公顷,一些低产低质农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粮食单产由118公斤/亩提高到311公斤/亩,总产量由0.6亿吨提高到1.53亿吨。2005年全国产粮“十强县”全部是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达标县。

  四是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区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多立方米,直接增加经济价值3000多亿元,为中央政府投资的66倍。年产薪材800多万吨,解决了7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营造灌木饲料林500多万公顷,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年产干鲜果品3600多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3,产值达到537亿元。兴起了以森林观光和绿色产品为主题的各类旅游、休闲产业。

  五是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治理生态的先河,形成了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多效益、带片网、乔灌草、造封管、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发展模式;第一次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开展生态建设,把我国林业推向了“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新阶段。

  六是增强了全社会的绿化意识,提升了我国在生态建设领域的国际地位。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造就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铸就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不仅为我国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1987年以来,先后10多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2003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

  30年来,三北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道路,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建设宗旨,及时调整工程建设主攻方向;二是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建设方针,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三是坚持兴林富民相统一,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统筹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四是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的技术路线,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五是坚持改革创新,保持工程建设的不竭动力;六是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11-26/4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