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央化肥储备呼声骤起

零零社区网友  2008-11-12  互联网

  最近,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央化肥储备制度”的报告出炉,并将上报国务院。报告建议中央化肥储备制度正式建立后,替代现行的国家化肥商业淡季储备。这是业内呼吁建立中央化肥储备以来,一次集中的、高规格的进言行动。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中央化肥储备,保障化肥安全,也是保障粮食安全。

  化肥市场波动中前行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化肥市场的保供稳价工作,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维护化肥市场的平稳运行。但今年以来,化肥市场再次出现剧烈波动,与去年同期相比,化肥价格上涨过猛,同时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面临亏损。

  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到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的二十多年间,化肥市场基本上是在起起落落中前行,持续协调发展的时期不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首先是化肥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多,从原料供应、产品生产、进出口、铁路运输到淡季储存、批发零售,直至农民最终使用,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化肥市场的起伏波动;其次,部分化肥原料和产品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其中硫磺为90%左右,钾肥接近70%,使得国内控制化肥价格的难度大,影响了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效果;另外,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受政策调控的影响大。如果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选择得当,就会推动化肥市场的平稳发展,反之则会加剧化肥市场的波动。

  当前国家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加大了调控化肥市场的力度,其中主要包括鼓励生产和进口、全面免征化肥生产和流通环节增值税、提高商业淡季储备规模、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以及严格限制出口、限制化肥出厂价格和商业环节经营差率。这些措施对保证今年化肥市场供应、抑制化肥价格过快上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以硫磺为代表的化肥原料价格暴涨,化肥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已经成为当前化肥市场最突出的问题。2008年6月国内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每吨零售价格分别为2500元、4500元和4800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900元、2500元和2800元,涨幅为56%、125%和140%,价格涨幅和水平都达到历史高点。

  中央化肥储备浮出水面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化肥商业淡季储备制度,总规模达1100万吨。从实施4年多的效果看,这一措施对增加储备区域的资源量、保证市场供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淡季储备遵循“企业储备、政府贴息、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国家只是通过给予一定利息补贴来鼓励承储企业增加淡季化肥储备数量,因而商业淡季储备的经营性、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与企业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集中招标、集中收储的方式也容易引发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异常波动。遇到今年这样由成本推动引起的化肥价格上涨,化肥商业储淡就仅能发挥保供的作用,无法有效抑制肥价上涨。

  但如果现行的淡储制度是中央储备,则不仅可以保证化肥充足供应,而且政府可以掌控化肥价格。湖南农资集团副总经理庄小民说:“关于中央储备的建议早在99年就提出了,只不过那时是以‘救灾储备’的形式提出的。国家储备主要扮演‘救市’的角色,不以盈利为目的,盈亏全部由国家承担,而商业淡储只是由国家提供贷款,政府贴息,要承担市场风险,盈亏自负。而中央储备没有市场风险之忧,只要选择好储备地点,保证储备量,掌握投放节奏,发挥保障春耕用肥供应,稳定化肥市场价格的作用更直接有效。”

  当前我国氮肥、磷肥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满足了国内100%的氮肥、磷肥需求,但中国化肥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建立中央化肥储备制度可以稳定生产企业的市场预期,降低生产企业库存积压的风险,提高化肥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当前国家对化肥出口加征100%特别关税后,企业库存压力很大,建立中央化肥储备制度收储一部分化肥,有利于防止企业停产损失、稳定产量。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雅民说:“如果实行中央化肥储备,遇到今年磷肥产能过剩,需求下滑的形势,国家可以适时以合理的价格采购一部分磷肥产品,避免生产企业出现大面积停产,稳定化肥生产。”

  化肥是全年生产季节使用的商品,建立中央化肥储备制度提供了一个最可靠的淡季储备渠道,有利于解除生产企业的后顾之忧,保证全年满负荷生产。同时,进入国家储备库的化肥,又可以成为国家调节市场供求、引导市场价格的重要砝码,从而起到维护化肥市场稳定的作用。

  中央储备政府“自负盈亏”

  报告建议,为了稳定粮食主产区的化肥市场,达到建立中央化肥储备制度的目的,储备地点主要选择在粮食主产区。目前国家正在研究确定全国的粮食核心产区,化肥储备地点的选择可与之匹配,保证国家粮食主产区化肥市场稳定。储备库建设可以依托当地现有的仓库系统,采取改造、新建和租赁三种方式。经粗略计算,按照储备1000万吨化肥,建立中央化肥储备制度需要前期一次性投入储备库建设和改造资金23亿元,另外每年还需要支出储存化肥的银行贷款利息、储备库租赁费、运营成本及管理费用等共计25亿元。

  报告认为,从重点产粮县的市场供求情况看,每个县安排5—10万吨的储备数量,就能够对局部化肥市场的供求平衡产生重大影响。储备品种全部为优质大化肥,其中70%为尿素、20%为磷酸二铵、10%为钾肥。储备时间一般安排半年,东北、西北等部分地区可根据农时季节适当延长。

  中央储备化肥实行国家指令性的“淡储旺供”,国家享有盈余、承担风险。淡季开始陆续收储,收储对象为国家指定的国有大型化肥企业,收购数量和具体价格由国家发改委确定。化肥收购后直接运往各储备库。储备化肥旺季按照国家指令就地安排销售,具体价格和浮动幅度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当时国家农业政策的要求和保本微利原则统一制定,储备库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在国家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确定具体的销售价格,并报国家发改委备案。

  储备库建设和改造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每年的银行贷款利息、储备库租赁费、运营成本及管理费用等也由中央财政全额补贴。中央储备化肥购销差价所形成的盈余和亏损由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监管,所获盈余不足以弥补亏损时,由财政另行补贴;所获盈余弥补亏损后仍有余额,转入下一年使用。国家发改委制定储备化肥的相关管理政策和制度规定,下达收储和投放计划,制定统一收购和销售价格。国家农业发展银行保证化肥储备资金需要。报告还建议,中央化肥储备制度可以先在东北、华北地区选择40-50个粮食主产县进行试点。

  从该报告提出的中央化肥储备执行办法来看,显明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应该说,中央化肥储备确实可以解决商业淡储无力化解的矛盾,但在化肥储备政策上完全回到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一手操办,盈亏大包大揽,这似乎与国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符。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吴君扬博士,他说:“从市场流通也好,价格改革也好,化肥市场化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走市场化的道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计划经济已经证明有很多弊端,市场经济的方向不会变。”

  我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十年来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民营农资流通企业,他们已经成为农资市场的主导力量。如果建立中央化肥储备,一些中小农资企业难免受冲击。所以说,中央化肥储备呼声大,争议也大。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11-12/4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