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达59%,6.2%的外资企业控制着全国45.6%的产量。
专家建议,调整外商投资目录,限制和收紧外资进入农业及其上下游行业投资。
本报记者 张向永 实习生 施晓萌
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农业部有关人士王启对《市场报》记者表示:“这给解决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隐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契机。”
“目前中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不仅表现在原材料供应环节上种植面积的急剧减少,更存在于生产和加工环节上国际巨头的垄断,以及高达59%以上的进口依存度。”
王启告诉记者,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今年9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食用油在2007年对外依存度为59%,创下新高;另外,6.2%的外资企业控制着全国45.6%的产量,产值和利润分别占到46.8%和56.3%。
跨国粮商控制75%以上食用油
产品定价权由外资垄断
走进超市,货架上的食用油品牌琳琅满目,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品牌大多是“一母同胞”,操纵在外资手里。
国际巨头垄断已成为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现实威胁。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已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所控制,即ADM(Archer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在十大食用油加工企业中,年产量达到150万吨以上的有3家,分别是“益海”、“嘉里”、“中粮”,前2家企业就有外资背景,且同属一个集团,即马来西亚丰益国际,“嘉里”生产金龙鱼、胡姬花、花旗食用油等品牌,“益海”参股生产鲁花等品牌。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食用油品牌占中国食用油70%以上市场份额,其中“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近50%市场份额,而“中粮系”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贸易进口对象仍是美国ADM。国际巨头凭借资本和历史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
在外资形成原料买方垄断的同时,也垄断了产品定价权。“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小包装食用油的定价权已经被垄断。”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日前对媒体表示。于旭波认为,在米、面、油这种基本消费品市场中,如果有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30%至40%,或50%以上,就形成了市场垄断,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AC·尼尔森统计数据的测算,目前,由益海、嘉里生产的“金龙鱼”牌小包装食用油及其所有相关品牌的市场份额,加在一起大约占到了50%。
《指导意见》未及小包装食用油
政策收紧难破外资垄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早在2006年末,就关注到世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之下,国际资本对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他提出,应该调整外商投资目录,限制和收紧外资进入农业及其上下游行业投资。
调查显示,仅在2003年至2005年间,我国建成的大型大豆初榨油厂,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因经营困难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外资看重的是中国的需求市场,食用油的利润也比较高。” 曹建海认为,外资企业之间虽然不是一张皮,但如果企业数目比较少,市场集中后很容易形成默契,中国最终会丧失食用油的定价权,遭遇外资的价格操控,甚至在油脂原料市场中构成买方垄断。
王启告诉《市场报》记者,油脂即使是在发达国家都是被严格保护的,不会轻易放任外资垄断。
今年6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上书国务院,提出要提高油脂自给率,保障中国食用油安全。不久,中国发出了收紧外资投资油脂政策的信号,国家发改委率先将焦点锁定在大豆,这是国内去年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大豆进口量3082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今年前5个月中国大豆进口价格同比上涨了78%,进口成本的上升给国内市场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9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表示要改变内资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的局面,单个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大豆油脂实际大豆年加工量达到全国总量15%以上,原则上不再准予其新建和扩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
于旭波却注意到,这份“指导意见”的内容仅限于大豆加工,对小包装食用油并没有限制。于旭波认为,应该对小包装食用油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食品进行界定。他说,如果市场份额占到50%以上,可能左右市场价格,基本上就可以说他定什么价就是什么价了。但这是一个商业行为,政府不太好干预。“我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限制市场垄断,企业之间是对等的定价机制,对老百姓来讲就有一个比较好的价格环境。”
扶持国内龙头生产企业
破解食用油双重结构性失衡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从1978年到2006年,食用植物油人均年消费量则从1.6公斤上升到6.7公斤,增长了4.19倍,并仍呈增长态势。
与食用植物油上升需求相反,中国食用植物油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生产自给率越来越低,60%以上依赖进口原料或直接进口食用原油,2007年中国食用油总消耗2300万吨,总供给2380万吨,其中直接进口食用油800万吨以上,大豆进口3000万吨以上,中国食用油自给率早已超出国际安全警界线,已无战略安全可言,并战略储备极低。
王启表示,出现这种状况,从根源上追究,还要归咎于我们长期以来对粮食产业认识的误区,以及建立在此认识基础上的产业政策。他认为,大豆危机与中国食用油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中国油料作物品种及其种植结构性失衡所引起的,是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根本隐患。中国传统油料作物大豆在西方巨头转基因大豆冲击下节节败退不断萎缩,从1995年以前的净出口国,到2000年成为最大进口国。2007年我国国产大豆产量仅为1400万吨,同比下降12.32%,大豆种植面积也同比下降了6.25%,大豆种植面积出现第一次历史性逆转。
王启认为,国家应改变对粮食与油料作物认识与政策的偏差,立足国内油料作物多元化种植,重点扶持并培育高产量、高产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种,扶持国内龙头生产企业,打破或抑制国际巨头垄断格局,改变油料品种种植与国际巨头行业垄断双重结构性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