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7日专电(记者 俞丽虹)尽管今年中秋节首次列入法定节假日,形成3天的“小长假”,但众多月饼厂商却是喜中带忧:在原料涨价、包装“瘦身”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今月饼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一方面,奢华月饼成为近年来政府部门重点整治的对象,另一方面,糕团、面包,甚至冰淇淋厂商都来争抢生意。作为中秋节庆饮食的主角,月饼市场正面临如何“突出重围”的难题。
月饼销售遭遇“小年”
“现在月饼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仲军是上海一家星级宾馆的中厨副主管。距离中秋节还有10天,这家宾馆的月饼销量只有2.3万盒,与去年同期的3万盒相比,差距不算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中秋月饼市场遭遇“小年”。根据行业经验,中秋节离国庆节越近,礼品消费需求越大,对月饼的销售越有利。而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相差半个月,再加上气温偏高,月饼生产难以提前,“小年”几乎已成定局。
更让厂家感到为难的是,月饼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上海市食品协会秘书长张惠明说,去年以来,月饼原料价格纷纷走高,如植物油、猪油的价格上涨超过30%,莲子、芝麻、核桃、松仁等果仁的价格涨幅达到50%。此外,包装材料、人工费用等成本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尽管成本上升,但由于包装“瘦身令”的实施,以及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厂家很难通过包装、价格“注水”来维持丰厚利润。根据上海市糖制食品协会的调查,今年不少企业采取了缩小月饼规格、保持零售价格不变的策略,应对成本上升。
“如果提价幅度太大,买的人更少,销量受影响。”上海市糖制食品协会副秘书长冯富生说,“改变月饼规格会使厂家的工作量增加20%左右,但对市场、对消费者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月饼市场的“内忧外患”
今年中秋节将首次成为“小长假”,但这个重大利好,并没有使月饼销售的预测变得乐观,“销量持平”“价升量缩”基本上是主基调。
“早些年,月饼厂家曾有‘做一季,吃一年’的说法,行业利润相当可观。现在,月饼面临‘内忧外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饮业人士对记者说,首当其冲的就是,近年来部分月饼奢华包装、搭售洋酒名茶、滥用高档材料的做法,导致月饼形象受损,同时也引来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许多月饼厂家还抱怨说,传统月饼重油、重糖的口味,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哈根达斯为代表的“另类月饼”,尽管价格不菲,却抢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今年中秋在不少城市,哈根达斯月饼冰淇淋的销量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月饼冰淇淋并不是月饼,只是借用了‘月饼’的概念。”上海现代食品工作室高级工程师汪国钧说,这些产品的出现,对传统月饼市场和生产厂家形成了一定冲击。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表示,哈根达斯月饼冰淇淋热销,抢走了传统月饼的部分生意,这也折射出中秋节庆消费市场的潜力仍可进一步挖掘。“无论对传统月饼厂家,还是对糕点、冰淇淋厂家而言,商机同样存在。”
传统月饼亟待创新
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方案的调整实施,传统节日正日益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同时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契机。对于企业来说,谁也不愿错失良机。
专家指出,创新,应当是传统月饼“突出重围”的路径之一。“创新并不是使用各种各样的名贵食材,或者将小小的月饼豪华包装,而是在保留月饼本质的基础上,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改进配方、口味。”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饭店业分会副秘书长王增良说,譬如一些饭店借鉴糕饼的制作工艺,改善传统月饼饼皮油腻的问题,有的则用蜂蜜代替白砂糖,降低月饼甜度,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而从月饼的营销模式来看,新思路、新方法同样需要企业花心思研究。上海扬子江万丽大酒店是一家合资饭店,工作人员通过让顾客亲身参与、自己动手做月饼的体验式营销,使许多外国客人对月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吸引了不少跨国公司的订单。
“时下比较盛行的‘定制’概念,能不能也引入月饼的生产?”王增良说。随着消费市场的细分,产品个性化成为一种趋势,人们追求与众不同。尤其是在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的市场领域中,不要只把千篇一律的产品卖给消费者,而应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制作,才能凸现产品的特色,提升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