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今夏农民卖粮难吗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8-21  互联网

  崔晓黎

  编者按:

  粮价高涨,供应短缺,库存不足……从罗马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到G8北海道峰会,粮食问题成为近来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

  7月8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北海道首府札幌与应邀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的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会晤期间胡锦涛指出:

  “高粮价加大了全球减贫压力,影响了地区稳定。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国际上出现所谓‘发展中大国责任论’,把当前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事实上,全球粮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合作,采取综合措施,才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正如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驻中国代表韦安夏所指出,中国奉行粮食自给自足政策,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中国40%左右的粮食储备也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

  本刊特约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崔晓黎就国内粮食状况、应对国际粮价上涨等问题做出详解。

  引言:今年夏粮有可能获得较大的丰收,预计增产幅度在4%左右。由于国储总量充裕,出口受限,粮食市场价格开始走软。因此要防止出现新一轮的卖粮难,增产不增收,并导致国家补贴效率被严重抵消。建议用市场调控的办法来保护农民的种粮收益,贮备要控严,周转要放活,进出口要机动。

  自2005年澳大利亚的小麦大幅度减产,美国、巴西把大量的玉米、大豆用于乙醇、柴油的生产,国际粮价随之迅速攀升,最终导致2008年出现国际上全面的粮食危机,国际社会已经开始给予高度关注。2008年3月份,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已经高过我国同期粮食综合平均市场价格的一倍以上。2007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上涨47%,2008年1月,芝加哥期货市场交割的小麦价格每吨339.4美元,约合人民币2460元,高出中国市场价格的35%以上。4月份,泰国大米甚至突破了每吨1000美元的天价。

  国际市场粮价的高涨,对我国来说,利大于弊。如果我们应对得当的话,完全有可能获得内外双赢的局面。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即所谓“天花板”价格的抬高,事实上是扩大了我国政府采用市场手段来保护农民利益的空间。调控空间的扩大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有利于国内粮食市场的发育,同时在国际上不仅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而且在政治上,能够为中国赢得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拉近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距离,为我国赢得宽松的国际氛围与环境。但这种有利的空间并不一定会长期存在。目前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产粮大国均看好今年的粮食产量,如果届时因粮价走低,堵住了我国粮食顺价出口的机会,则会造成国内粮食市场调控的被动。

  2004年到2006年,农民种粮每亩纯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320元。2007年根据调查估算,种粮亩均纯收益已经降到300元以下。

  “什么都涨,就是粮价不涨”

  近两个月,我们先后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中南地区的河南,华南地区的湖南、广东,对五省的粮食产供销情况做了调查,得到的总体判断是:粮食市场的供给情况基本平稳,价格波动幅度不大;夏粮长势良好,特别是河南小麦的长势之好,是多年来少见的;各地的粮食储备比较充裕,不会出现供给断档。所存在的问题是: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粮食收购价格偏低,农民种粮的纯收益自2004年以来持续下降,政策性直补难以冲抵生产成本的上涨。

  2007年到2008年初,针对国际粮食价格的持续攀升,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取消粮食及其制品出口退税并加征5%到25%税率的措施,3月份又进一步出台了关于粮食出口严控的临时性措施,以期保证国内市场的粮食供应及价格的平稳。这些措施出台以后,我国不少粮食主产省份的粮价先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黑龙江省水稻收割时的收购平均价格是每斤0.82元,之后走势开始下降,到12月,已下降到每斤0.75元。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下,2008年3月份以后价格小幅上升,到2008年4月份,达到每斤0.83元的水平,但与2005年的价格水平相比,平均每斤低0.05元,即每吨低100元左右。

  2007年1月以来,吉林省全省玉米平均收购价格,折干粮每市斤在0.67~0.70元之间,同比上升0.16元。同年10月左右,玉米收购价格开始小幅回落,至年底降至每市斤0.60元左右。进入2008年,玉米价格呈现继续下挫态势,至2月降至0.55~0.56元左右。近期收购价格有所回升。今年4月2日,长春地区质量较好的玉米收购价格在0.59~0.60元,吉林地区一等玉米挂牌收购价格每市斤在0.57~0.59元。

  据吉林省的统计,粮食价格的下跌,导致2007年农民种植玉米的亩均纯收益只有101.4元,水稻亩均纯收益447.3元,比2006年下降了158元,由此全省粮食市值损失高达45亿元以上。

  广东省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销省份,年需要净调入粮食2300万吨以上。在2008年初冰雪灾害时,省里担心粮价上涨,向市场抛售了20万吨托市储备粮,即平稳地度过了灾害期,市场供给没有出现问题。该时段市场的大米平均价格保持在每斤1.8元左右的水平,虽有波动但基本平稳。调查期间,我们与各地的粮食储备部门座谈,现场查看了大型粮食批发市场和储备库,并与批发、零售粮商攀谈,他们对粮食市场的供给很有信心。广东东莞市的樟木头粮食批发市场,基本能够保证每天3000吨左右的大米进货,交易活跃。东北地区的玉米主要通过海运不断进货到广东,饲料加工企业认为货源基本有保证。从国家托市粮今年的拍卖行情来看,多次成交率不超过15%,甚至流拍。各级储备部门目前也没有大量抛售的计划,说明市场供求关系基本稳定。

  据统计,我国的粮食除去大豆以外,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品种的总产量已经达到4500亿公斤,而国内的三大品种需求大约在4300亿公斤,供给平衡有余。2007年我国三大品种净出口835.4万吨,比2006年净增2.3倍。今年第一季度,在大幅增税的情况下,我国净出口谷物仍然在50.5万吨,说明适度出口对调控我国粮食市场的价格,保护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利大于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就在不断地利用国际市场来平衡国内市场,甚至是平衡资源,事实证明这种调控方式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调控手段,应当不断地强化和完善。

  目前所谓的粮食价格高位运行,指的就是每斤粮食收购价格波动在0.05元到0.15元这件事。据统计,2007年我国的粮食价格比2006年上涨了6.3%,到今年3月份,同比上涨了6.8%,这比同时段物价指数上涨8.5%左右的幅度低得多。按照农民群众的说法,“现在什么都涨价,就是粮食不涨价”。客观上粮价的一定上涨,只是反映了种粮成本的上升和物价变化,事实上,近些年农民种粮的纯收益是逐年下降的。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2004年到2006年,农民种粮每亩纯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320元。2007年根据调查估算,种粮亩均纯收益已经降到300元以下。2008年据粮食主产区的预计,该数字还要明显下降。

  抽文:到6月份,我国粮食的全社会储备保有量仍然可以保持在1.3亿吨左右,不会出现供给短缺,更不会出现危机。需要关注的倒是在夏粮上市以后,我们的库容、资金是否足够。

  2008夏粮丰收在望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披露,截至2008年3月份,即2007年的粮食年度末,我国国家储备总量尚保持在1.5亿吨到2亿吨的水平,其中仅大米的库存量就在4000万吨到5000万吨,这尚不包括民间的商品性周转储备和农民的自留储备。即使只按1.5亿吨的储备量计算,也相当于我国全年总产的30%,相当于3亿吨左右市场需求量的50%。该储备水平是世界平均储备水平的2倍。到夏粮接新,估计这一储备水平仍然会保持在1亿吨左右。加上民营粮商的储备和农民可出售的自留粮,总算下来到6月份,我国粮食的全社会储备保有量仍然可以保持在1.3亿吨左右,不会出现供给短缺,更不会出现危机。需要关注的倒是在夏粮上市以后,我们的库容、资金是否足够。

  湖南省和河南省是我国水稻、小麦的主产区,其生产情况有代表性。湖南省的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每年可以调出350万吨以上。湖南省自2004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增加,从7623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7976万亩,净增353万亩。产量与2003年比,四年累计增产粮食1721万吨,年均增长4.9%。今年湖南省计划粮食播种面积还要增加。目前早稻播种的情况良好,尽管“双改单”和荒种的情况在部分地区存在,也应当引起重视,但总体上并不严重。冬季的雪灾对当地油菜影响较大,但有利于春播。2008年春节前后湖南的早稻收购价格曾上升到每斤0.9元,农民比较满意。袁隆平院士对今年湖南早稻的前景看好,认为“双改单”在湖南山区有合理性,而且并不影响产量。

  河南省今年夏收看好。河南省的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8%以上,其全省的粮食全年总产量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年总产量的1/10。到4月底我们在河南省调查的时候,小麦长势之好大大超过往年,其南部地区距离收获季节只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据当地老乡讲,今冬的大雪低温,使得小麦返青的墒情良好,病虫害的发生率大大下降。他们估计,如果在收获前不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今年的小麦总产会较大幅度超过2007年的丰收年,即连续获得第五个丰收年。因为丰收的前景已经日益明朗,前一段高位运行的市场价格开始松动,河南的农民、粮商,甚至国家储备部门,已经动摇惜售的心理,正准备把旧粮出手获利并腾库待储。郑州小麦期货市场到9月份交割的新麦价格开始走软。

  抽文:粮食出口所获收益包括税收,专项用于补充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冲减政策性粮食亏损挂账。

  适当出口,避免启动最低价收购预案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5月最新的预测,今年全国小麦预计增产160万吨即32亿斤,增幅1.51%。但据地方的实测和我们的调查,估计这一预测很可能大大偏低。我们预测今年小麦的增幅大约在4%左右,既增量在80亿斤左右。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不足,夏粮收获在即,销区调运的积极性不高,急需寻求市场出路。国家目前正在执行的紧急调运1000万吨粮食入关的计划,很有可能与7月份早稻收获上市发生冲突,使南方早稻产区届时发生卖粮难。

  我们的预测是:6月小麦价格可能走低,7月稻谷价格可能走低,农村出现新一轮卖粮难。如果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但没有粮食的市场出路,有可能出现储备粮压库,财政资金背包袱的局面。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最终会严重冲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主产粮区抓粮食生产的主动性,严重抵消国家粮食直补的效率。

  面对2008年国际国内的综合粮食形式,我国有关部门可在如下方面有所准备: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各有关单位尽快对2008年的粮食形势做一个总体评估。对如何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危机;如何调控国内市场和适时适度地利用国际市场;如何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减缓通胀的压力;如何保障农民种粮、主产区政府抓粮,这样两个积极性;如何协调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平衡等问题提出报告,以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抓住时机,在粮食出口上给予必要的机动。鉴于当前国家粮食储备充裕又临近夏粮丰收在望,可否在夏收之前直到秋收之后,组织适量的粮食出口。该数量大约只占夏粮收获前国家储备库存的20%左右。由此可以尽量避免启动今年的最低收购价预案,采用对内外两个市场的调控措施来保护农民种粮的收益。这样从国内来说,可以大幅度降低粮食风险基金的支出,降低农发行的资金占压,配合金融紧缩的调控措施;对外,我们积极配合了联合国呼吁缓解国际粮食危机,支援低收入国家解除粮食困境的动议,在国际上树立我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

  准备一定数量的储备粮,相机平抑市价。为了完成今年国务院压低通胀的中心任务,可参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对粮价进行调控。如果因出口导致国内粮价上涨偏高,即相机抛售。该数量与出口数量相加,也只占国家储备库存的1/3左右,与储备每年需要轮库的数量大致相当,不会进一步推高通胀水平,更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当然出口与平抑粮食的数量只是参考性数据,在实际运作中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粮食出口所获收益包括税收,专项用于补充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冲减政策性粮食亏损挂账。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8-21/4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