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重大的经济转型,必定有新兴行业的伴生。
而今天,养猪,变成无上光荣的字眼。也把养猪的企业,推上风口浪尖。
高盛和德意志银行大举投资中国生猪养殖业,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一时间,外资威胁中国农业、触碰农业安全底线的声声音愈来愈大。
高盛布局养猪业,是为了掌控整个猪肉产业链,吸取其中的平均利润,还是只是把猪当成是一种期货,囤积居奇,攫取取利差?
综观中国的养猪业上下产业链条,我们试图找出答案。
投行通吃“猪肉链”?
时至今日,外资投行高盛已能亲手“将一堆大豆泡制成一块猪肉”了。随着日前在中国生猪养殖的“特区”湖南、福建全资收购十余家专业养猪场,高盛终于一一击破猪肉产业链“饲料、养殖、屠宰、深加工至销售”的各个环节。据悉,其中福建省生猪三大产区共有5~6家养猪场被高盛相中。记者向福建同行求证得知:高盛在福建并非直接控制养猪场,而是通过一家总部位于江西南昌的饲料企业百世腾牧业集团,巧施幕后之手。至此,其投资项目,已经贯穿了猪肉产业链上下游。
生猪养殖一直是高盛在国内养猪链条中的软肋。
“生猪养殖环节实际上也是最难切入的领域:区域性强、企业分散、可控性差,而有一些规模的养猪企业也会坐地起价,为并购平添障碍。”
中国牧工商总公司广州联营公司总经理邓寿光昨日向记者解释,高盛在国内两大猪肉制品强企双汇和雨润中均占股份,但在雨润食品那里,因未能控股,基本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其无权参与雨润食品的经营管理,完全是个被动投资者;而在双汇那里尝足甜头,高盛操控下的双汇所涉产业涵盖屠宰、深加工及销售,养殖方面主要经营能繁种猪和猪苗,仅生猪养殖一项成为双汇和高盛的跛足。
在猪肉产业链最前端的饲料方面,双汇亦颇有建树,但根基不够扎实,此次高盛作为江西饲料企业的幕后推手,说明高盛与饲料企业早已眉来眼去,饲料资源大抵无忧。在产业链中下游,双汇以屠宰起家,猪肉深加工本是拿手好戏,加上其于全国所布的销售网点终端,在整个猪肉出街的产业链中,唯欠亲自“养猪”这一环节。
收购养猪厂,高盛梦圆。相比在其后追赶收购的德意志银行(日前于上海收购养猪场),高盛的步伐显然急速而稳健。
高盛收购路线猜想
出于战略考虑,高盛选择了河南(双汇所在地)和江苏(雨润所在地)作为战略屯兵重地。为何此次高盛养猪取道湖南和福建迂回包抄,而德意志银行瞄准上海养猪地盘?
湘闽圈地,剑指广东。上海养猪,实在江苏。
广州优百特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为国为记者勾划了全国四个“养猪经济特区”:辽宁、江苏、河南和广东四大养猪强省,其中广东的生猪出栏量是全国最高的,而且集约化、养猪工业化程度最高。这四大“特区”中,又分别覆盖不同的“猪肉消耗圈”,如辽宁养猪重地就覆盖北京消耗圈;江苏成就上海消耗圈;河南和山东属于中原地区猪肉供应源,地处胶东半岛,其覆盖范围波及韩国和日本,肉禽类多有出口。而广东外来人员众多,猪肉消耗能力旺盛,除了自产自消外,更重要的是,广东是港澳地区输出唯一的输出端,豁口巨大。每年“北猪南调”,广西、四川也进行“西猪南调”。
高盛将生猪养殖重地布局福建湖南,“原因之一是,这两个地区实为广东生猪和猪肉制品输入源,而福建也是浙江、上海的屯猪重地。”丁为国分析称。福建省农业厅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说法:福建省每年外调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近300万头肉猪。福建省内猪肉消耗与外调比率达4:3.“选择这样一个场地养猪,正所谓左右逢源。”
而湖南生猪以京珠高速公路之便,朝发夕至广东。或远赴香港,告别生猪劳顿之苦,免却“影响猪肉卖相,路上病死损耗”等多种困扰。
新的养猪基地,如果只是“贩猪”,高盛已无后顾之忧。记者了解到,双汇集团旗下有数家肉制品加工公司(号称18个加工基地),分别设于河南总部、内蒙、四川绵阳、辽宁阜新和广东清远等地,形成一个中心、4个基本点的加工制造格局,就深加工而论,与湘闽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高盛的湖南、福建生猪如何找到归属?屠宰、猪肉深加工会移师至距离最近的广东吗?丁为国表示,高盛下一步动作,极有可能在上述两地收购养猪下游产业、为屠宰加工寻找支点。东莞大岭山广南猪场总经理李珍泉,也认为投行就地收购下游厂家,或将是下一步最佳决策。
另外记者了解到,德意志银行投资的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其投资30%股权的猪厂,是其旗下的东旭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地点在江苏启东市,实际上也是以江苏为战略中心,影响上海、华东猪肉消耗圈。截至发稿时为止,记者尚未收上海宏博最后的确认。
猪饲料行业
一般养猪成本中饲料成本约占70%,饲料成本中大部分是玉米和豆粕,而玉米和豆粕的价格分别从2005年的2000元/吨涨到现在的4000元/吨左右,仔猪短缺,猪苗费用更是增加到400~600元/头,占到养猪成本的一半。
生猪养殖业
养殖业在国外与工业并无区别,而中国也在向集约化养殖发展。过去,中国养猪业是靠农民散养,人畜混杂,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谈不上规模,养50头以上就算大户了,农民养猪大多是抓苗猪育肥,不是自繁自育,即自己不养母猪,而是买猪仔养肥后出售,过后再去买小猪仔来养。这样的家庭养殖模式,造成畜禽疾病多,损耗率在10%到20%以上。
现在,国家鼓励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养猪已经开始脱离脏乱差。现在养猪利润较高,一头母猪一年可产20头苗猪,毛利率可达30%,品牌特种猪的利润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倍。
有专家估计,目前中国生猪市场缺口约为4亿头。在农产品(行情论坛)价格上扬,特别是猪肉紧俏、养猪业经济效益走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欲染指养殖业并不令人奇怪了。目前西方一些国家的养猪业处于抑制状态,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养猪列为淘汰性项目,加上当地劳动力成本高,许多国外资本开始转向到发展中国家发展养殖业。
据统计,2007年中国规模化养殖生猪的比例是20%,大多数养殖企业规模小,出栏上万头的可谓凤毛麟角,几千头的也为数不多。中国养猪业急需加强整合,通过兼并重组做大一批养殖企业。
猪肉产业链全景速写
国内的生猪市场规模巨大,中国生猪2007年出栏量有6亿头,这个数占了全球的大概5%,初步估算整个生猪的产值有10万亿,有的专家预计在10万亿以上。而2007年中国GDP预计为233488.8亿元。
猪肉加工业
在猪肉领域,猪肉产区主要分布在“北三强”(山东、河南、河北)和“南三强”(四川、湖南、广东)。六省猪肉产量占全国猪肉总产量的47%.猪肉加工行业以双汇、金锣、雨润等为领先者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三者2004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60亿元、100亿元、80亿元,非常吻合“三四规则”。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家企业合计销售收入约占全国肉类加工业销售总收入的20%,但屠宰数量占全国比例合计仅为3%,因此三年内猪肉行业将呈现大规模并购整合的发展态势。
行业分析:猪肉行业亟待整合
近日有调研报告称,以目前生猪的下跌价格趋势,屠宰、生鲜冻肉加工和流通环节利润趋薄,猪肉产业链的利润集中在上游养殖行业,双汇和雨润将重心放在产品深加工这一环节,利润日益仄窄,此举或正是高盛等国际投行转向进攻国内生猪养殖的原因。
散户多利润不稳定
广东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张国杭对记者否定了这一说法。他称畜牧业是资源相对集中的行业。目前原料价高企,大多数饲料加工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利润也大幅缩水,通胀是环环相扣的,“如果说生猪养殖上游的利润空间尚可,那也得靠天时地利。”他解释称,“天时”在于没有疫病的发生,这是影响广东本地生猪养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散户最不能抗风险的环节。“地利”则在于养猪业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会影响当地的税收,与投产其他农作物有一定区别,养猪需要政府兑现对农户承诺的补贴,也会给地方政府造成一定的财政压力。
广州大北农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业军,也称养猪业上游利润并不理想,依他来看,中下游形成规模的猪肉深加工环节的利润,在整个产业链中位处高阶。而国泰君安(行情股吧)研究农林牧渔的证券分析师秦军则认为,外资入华养猪,
他们看见的是利好方向,追求的是产业链各环节的“平均利润”。
向集约化发展
广州市优百特饲料科技总经理丁为国一针见血地指出:高盛等外资投行入驻中国养猪业,正是利用了被国内忽视的阵地,插了中国的软肋,对国内养猪业冲击将非常大,如果国内无相应措施,猪肉产业链确有危机。当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他分析称: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养猪业迟早会走上集约化的进程,目前“农户散养”这种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将会被逐渐淘汰。
“为什么广东温氏这两年发展迅猛?”丁为国举例称,每次有疫情等大灾大难时,弱不禁风的养猪散户或小型生猪养殖企业往往无力躲避风险,纷纷倒下,而温氏总是能反其道飞速扩张,因为温氏可以趁机收购大量中小养猪企业。———这一收购模式,很可能就是若干年后,高盛和德意志银行等外投施加在国内养猪企业身上的动作。
大批中小猪企将涌现
如果要抵御国外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清洗,目前最关键的,是需要用政策扶持中小养猪企业,而非生猪养殖大户。丁为国强调,农业中的中小企业(行情股吧)一直是被忽略的领域,“我自己做饲料行业,亲身体会就是贷款很难。大型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扶持结果往往是增加当地政府税收,双方得利。”
“扶持也不宜完全针对农民,农民粗放式的小规模养猪,根本毫无抵抗外资控制中国猪肉产业链的能力。”丁为国说,2007年下半年,猪肉价受疫病影响价格飙升,是农民养猪最红火最赚钱的一段时期,可谓千年等一回,这时给予生猪养殖户补贴,短期内当然能刺激生猪养殖。但群哄而上的后果很可怕,市场供需最终决定农民的养猪兴趣。“从战略发展的眼光看,中小生猪养殖企业才是抵抗风险的核心力量。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战略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
“养猪散户出局是必然规律,如果中国有足够的中小型集约型的生猪养殖企业,在优质的生存的环境下,欠优质的企业就促成一定程度的整合,国内拥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化大型养殖企业,才能提高抵抗外资清洗产业链的能力。”丁为国称。
■记者观察
养猪:下一个暴利行业
见惯了外资投行在国内以巨资开路,以为本次高盛以区区3亿美元、德意志银行以6000万美元砸在国内生猪养殖上,未免有些不疼不痒。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发现,外资投行在国内的猪肉产业链条中,仅走完了第一步———高盛很幸运地成为在中国走完整个猪肉产业链的美国“鬼子”,德意志银行则刚攀上这条转动的产业链。另一泰国正大集团也抛出了要在上海投资养猪的计划。可见,投行在养猪业跑马圈地的绳子已经甩出去,而且可能越甩越远。
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想得到赏识,高盛的生猪们也想被赏识并卖出好价钱,如果按常规想法,那些生猪出栏后,马上转手猪肉贩子,似乎卖不出价钱,同时也未免小觑了高盛和德意银行的精明头脑。要想让高盛旗下的生猪们以体面的高身价登上世人的餐桌,仿佛“深加工”才是唯一出路。
深加工,谈何容易?让湖南福建的“高盛猪”远赴双汇在广东清远的生产加工线,显然不太可能,这些“美籍”肉猪,难免忍受不了路途劳顿之苦,卖相一定很差。倘若再遇雪灾,“路有冻死猪”也不是奇闻。
所以一部分人说,高盛必须在上述两地周边增设深加工生产线。但高盛新纳入囊中的区区几个养猪厂,显然满足不了“深加工生产线”的胃口。更多的中国养猪专业户,需要抓耳挠腮加入到高盛新一轮的养殖并购中。
而另一部分人,以广州天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生为代表,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去年下半年到今天,“国内养猪企业纯利可达30%-40%.”双汇(高盛控股)做了10年的利润,可能比不上广东温氏今年80亿元(估算)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