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开始好转起来。这说明农业生产开始受到重视,但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景还是不容乐观。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表示:“同样一块田,普通农民和具有专门知识的农业科技人员来种,效果差别很大。我们的粮食年总产量总是在4亿-5亿吨之间徘徊,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的科技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他说:“以水稻为例,国内当前的平均亩产水平在400-500公斤左右,南京农业大学的试验田水稻亩产量已经超过1200公斤,逼近1300公斤,是一般水平的3倍。(如果推广)我国的粮食年产量不说增长3倍,翻一番是没问题的。”然而,农民的科技知识有限,而且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他们的农业科技知识更是少得可怜。 留守在农村的老弱妇孺对农业技术和农业人才没有多少需求,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种地好坏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同样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框架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也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这位院士表示:“只有规模化经营才会刺激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因为质量稳定、具有一致性的农业产品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提供,而且规模化经营会追求最大程度的利润,这样就会产生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成为必需,自然也就会拉动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农学毕业生。” 这位专家的逻辑没有问题,问题是现有制度框架下的小农户经营模式如何过渡到规模化经营?既然小农户生产模式提供4亿-5亿吨粮食,那么刺激农业更多产出的动力何在?现有农资价格疯涨情况下,目前的粮价何以保证农业经营者有一定的利润?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只要粮价不大幅上涨,农业经营没有高利润,相关变化就不会出现。事实上,联产承包三十年来,农场规模化经营方式一直没有出现,也和农业领域利润微薄,政府管制太多有关系。 但现在粮食供需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由于新兴国家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人口食品结构转变,导致对农产品需求大幅增长。而供给方面却由于农产品价格长期走熊,导致农业领域投入长期不足,结果库存和耕地以及劳动力投入连年缩减,农业生产能力增长有限。因此,供需缺口增大是近年来全球农产品价格进入牛市的根源。而农产品新的供需均衡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成,可能在10年以上,也就是说农产品价格将不断持续上扬,是长周期事件,不可能指望短期下调。另一方面农业潜在生产力足够强大,潜在产能足以满足人们所需。就像上述专家所言,如果投入足够多,我国粮食生产翻番根本不成问题。 但问题就出在投入不足上。何以让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大规模投入农业?政府连年财政支农,也未见农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但这边农产品价格一上涨,那边农学院学生就业就不成问题。所以,核心还是在价格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涨时,国内粮价被人为控制在低位,而且农业领域的资源还在“逆向”流动,这无论如何是不正常的。因此,一旦农产品价格飙升,有望看见资本和劳动力大举流入农业领域的现象发生。价格不涨,说明粮食供需均衡,那就说明目前的小农户生产模式足以提供中国人民所需的粮食,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有必要改弦更张吗?只有价格飙升显示供需矛盾极其尖锐,农业领域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才会有大的转变。而这往往是新一轮生产力大爆发的开始。以前政府对农业领域干预过多,农地产权不明晰,耕地流转制度不健全,造成农业投资前景不明朗,资本不肯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现在农产品价格暴涨,农业经营有超额利润存在,这时我们才会看到各方有足够的动力改革现有农业政策制度,释放出农业巨大的潜在生产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AnalysisConclusion): 如果不久的将来,中国国内粮价大幅飙升,“粮食危机”说法满天飞,我们心里对此要有所准备:这固然是“危”,但更多是“机”。中国农业潜在生产力巨大,只等相关制度政策发生根本变革了,而这个变革只会发生在巨大的危机出现之后。(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