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内蒙古乳制品行业的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选择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5-23  互联网

    中文摘要:近10年来,发展乳制品业成为内蒙古资源转换和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奶业也成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支点。但乳制品企业却承受着国际国内需求不断升级和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的压力,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与成本控制才能消化不利因素,建立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有效优势,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内蒙古乳制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并提出下一步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需要建立的支撑体系。

  近10年来,我国乳业快速发展,2006年我国奶牛头数达到1330万头,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2.1倍;200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294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3.71倍;乳制品产量达3290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27.88倍;1998年至2006年,我国奶制品工业产值由122.9亿元增加到1074.2亿元,年均增速达31.1%。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仅次于美国和印度的世界乳业大国行列。发展乳制品业是内蒙古资源转换和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奶业也成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支点。内蒙古的奶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绵长,改革开发以来,内蒙古各级政府均把奶业作为解决内蒙古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奶牛养殖规模、鲜奶总产量、人均鲜奶占有量、乳产业总产值、乳品企业的销售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名列全国前茅。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乳制品企业却承受着国际国内需求不断升级和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的压力,而且奶源和市场作为乳业上游和下游的关键性资源,是成为内蒙古乳制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但奶源和市场都是相对有限的,进入壁垒也终究会被打破,对乳业来说,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与成本控制才能消化不利因素,建立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有效优势,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1. 内蒙古乳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1 需求增长迅速

  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远低于世界和亚洲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人均奶占有量仅约为25公斤,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l/4,发达国家的1/12,而且由于4亿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城镇乳品消费人群将会继续增加,同时农村的饮奶人群也会扩大;此外,到2015年,全国每年新增新生儿将达到l000万人左右,也成为乳品消费的重要群体;我国杜会逐步进入老龄化,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7.2%,使目前不消费或很少消费奶类的中年人出于保健的需要也会加入奶类消费人群。二是人均消费水平将会提高。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消费水平较高外,其它地区消费水平均很低,今后人均奶类消费水平将会不断提升。从区域结构看,特大城市乳品市场地位将会逐步下降,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将更具发展潜力。2004年中国前三大城市乳品销售额占整个行业收入的14%,预计到2010年将跌至11%。三是需求结构升级会对奶类需求扩张产生倍增效果。如酸奶等发酵乳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市场消费热点,预计年增长速度将会超过30%以上:随着奶酪等高耗奶产品的消费逐步普及,而10公斤原奶生产1公斤奶酪的生产技术要求会大大提高我国对优质原料奶的需求规模。

  1.2 内蒙古乳品加工业快速成长,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牛奶加工企业达97个,年加工鲜奶66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36亿元。这些企业带动农牧户约60万户、农牧民近200多万人。其中伊利集团、蒙牛集团加工鲜奶各300万吨,发放奶款近100亿元。伊利和蒙牛两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伊利、蒙牛、包头懋菲蒙三家企业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乳泉、包头创伟、科尔沁乳业、云海秋林、北京洛娃、呼伦贝尔三元、内蒙古牛妈妈、内蒙古天辅乳业、内蒙古乌兰布和乳业、达拉特旗北疆三和生物工程公司等十家企业进入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

  1.3 内蒙古乳制品产业的资源基地建设不断加强,良种化程度逐步提高

  截至2006年底,全区奶牛存栏301万头,牛奶产量88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367公斤,乳制品产量345.76万吨,人均乳制品占有量144.5公斤,液态奶产量310.11万吨,人均占有量129.6公斤。奶牛饲养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其中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70万头,牛奶产量282万吨。包头市奶牛存栏47万头,牛奶产量132万吨。鄂尔多斯市奶牛存栏8.8万头,牛奶产量29万吨。三市牛奶产量的总数已占全区牛奶总产量的50%以上。全区奶牛全部实现了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国荷斯坦奶牛良种及改良种比例达71%,全区中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达到4.5吨。与奶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一是建立了奶牛强制免疫制度。自2004年起,呼、包、鄂三市基本上实现了奶牛全年四次免费强制免疫,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养殖的疫病风险。二是实施了奶牛良种补贴。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内蒙古展开了奶牛良种补贴试点工作,这一新举措的实施,激发了奶农选择优质冻精的积极性,加速了奶牛良种繁育的进程,提高了奶牛养殖的科技水平,实现了奶牛单产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奶农受益匪浅。三是建立了奶牛风险基金,建立了奶业风险金制度,对奶牛重大疫病、免疫损失进行了补贴。四是加强对饲草料的监督管理,

  1.4 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但消费水平不断升级

  在中国乳业消费需求上,乳品消费呈现与生产同步增长的态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乳品的消费增加既表现为数量上的增长,更表现为质量上的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牛奶、高档牛奶、功能奶需求增加。从需求的差异化特点看,乳品消费需求更趋优质化和功能化。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新鲜营养等指标更加关注,同时保健、美容、减肥和适应糖尿病、乳糖不耐症患者等特定人群饮用的功能性高端产品会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相比国际乳业巨头,内蒙古乳品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回顾乳业高速发展的道路,消费者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化等需求因素毋庸置疑是乳业发展的引擎,内蒙古乳业必须加速升级迎接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安全优势多样化的需求。

  1.5 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利润非常薄

  中国乳品加工业迅速发展,行业年均增长率达到25%~30%,液态奶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60%左右,个别企业的产值增长速度甚至达到100%~200%。这种增长使产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奶贱于水”曾经是乳制品市场价格战白热化的标志性特征,然而这更是乳业长期过度竞争的结果。乳制品行业销售收入利润率2001年是6.3%,2002年是6.8%,2003年是6.1%,2004年是5.4%,多年来在5%左右徘徊。

  1.6 产品同构化严重,产品结构急需突破

  目前我国乳制品消费量中的绝大部分是液态奶和酸奶,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乳制品中,鲜乳品的消费占到97.7%,奶粉消费占到2.3%,而其他乳制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消费结构的影响下,内蒙古乳制品企业以液态奶为主打产品。2006年,伊利集团液态奶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71.3%;蒙牛集团液态奶产品占其乳产品总量90.5%。相似的产品结构,必然带来同质化竞争。乳制品企业不得不采用降价或变相降价的营销手段争夺市场,加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暴露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突出问题。因此要想保证内蒙古乳业持续高速健康发展,保证行业利润和企业竞争力,乳品企业必须开展自主创新。

  2. 内蒙古乳业自主创新的意义

  2.1 内蒙古乳业的包装技术进步推动营销方式的革命

  牛奶易变质、难贮运的生物学特性对乳品市场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液态奶市场主要以巴氏消毒奶为主。由于这种工艺不能将鲜奶中的细菌全部杀死,且包装材料也多为玻璃瓶、塑料袋等普通材料,因而巴氏消毒奶的保质期仅3—7天。由于我国运输、保鲜等冷链设施不完善,这时液态奶的销售半径一般不超过300公里,相应地液态奶市场也表现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如北京市场基本是三元一统,上海市场更是一片“光明”,其它各地区液态奶市场也基本是以当地品牌为主的垄断型市场结构。而远离市场的伊利等基地型乳品企业产品结构只能以易于贮运的奶粉等干乳制品为主,二者之间很少有交叉竞争。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内蒙古率先引进了超高温灭菌技术和无菌包装技术生产超高温灭菌奶,这种工艺能将牛奶中的细菌全部杀死,并在无菌状态下使用利乐枕或利乐包等专用材料灌装,从而使液态奶常温下的保质期可延长到4—6个月。超高温灭菌技术的引入使我国液态奶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常温奶方便贮运、保质期长等特点彻底打破了传统巴氏奶受冷链和销售半径的限制,同时货架期的延长使连锁超市、大卖场等现代零售业态成为液态奶销售的重要渠道,从而使液态奶市场的区域分割状况被彻底被打破,全国乳品统一基本形成,所以说,技术上的创新采用为内蒙古这一边疆地区的乳品企业展开全国竞争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2.2 内蒙古乳业的技术进步推动寡头市场日渐形成

  技术进步推动的全国乳品统一市场形成后,我国的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区域市场竞争转变为全国性的竞争。首先表现为拥有奶源优势的以伊利、蒙牛等为代表的基地型乳品企业,利用几乎不受销售半径限制的超高温灭菌奶,与光明、三元等城市型乳品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展开竞争,结果是基地型乳品企业凭借着质优价廉的奶源优势和恰当的市场战略迅速打开了全国的市场。1999年我国巴氏消毒奶占液态奶总量近60%,超高温灭菌奶占21.1%,但到2004年巴氏奶的市场份额下降到18.1%;而超高温灭菌奶迅速扩张到了66.7%,成为液态奶市场的绝对主导产品。此后城市型乳业又纷纷到我国北方原料奶重点产区如内蒙古、黑龙江等省份建设奶源基地,自此,以奶源争夺和乳品市场低价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乳业竞争开始展开。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乳品加工企业出现分化,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奶源、产能和市场开始向规模大的企业集中,乳业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2005年,蒙牛、伊利、光明等液态奶的前十大企业合计占全国市场的67.3%。其中内蒙古的伊利、蒙牛两个企业就占到全国市场的46 8%,2006年进一步扩大到56%。2006年伊利实现营销收入163.4亿元,蒙牛为162.5亿元,构成中国乳品企业的第一阵营;上海光明、河北三鹿等乳品企业销售收入70-80亿元,是我国乳品企业的第二阵营;其它还有一些年销售收入10亿元左右的乳品企业构成了我国乳品企业的第三阵营。总之技术创新导致的市场竞争使我国乳品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市场份额极不均衡,全国约1600家乳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大部分以中小企业为主,乳品市场呈现出典型的寡头型市场结构。

  2.3 内蒙古乳制品行业创新潜力巨大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基础科学的不断渗透和交叉,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技术扩散,世界乳业与乳品加工业的产品和生产管理中充满了高新科技。特别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生物技术,赋予了乳品及整个乳品行业无穷的生命力。从乳牛、牧草的良种选育到提高原料奶产量、优化乳品成分、乳品加工工艺,质检以及疾病防治等各个方面都受益于技术进步。如在过去20多年来加拿大、美国和欧盟一些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良种选育、胚胎移植、营养调控与饲养管理、畜牧工程等技术,使奶牛平均单产提高了近4倍;应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冷杀菌技术、抗微生物酶杀菌技术等在杀菌过程中保持食品温度不升高或升高很低,既保持了乳品中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又保持了其色、香、味及营养成分。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乳业的贡献率达到了70%,成为乳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乳业的技术缓慢导致全国养牛基地许多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仅因乳制品企业对养殖户的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饲养水平低,使产奶能力至少有20%没有表现出来;而且由于掠夺性利用和不科学饲养,奶牛的平均使用年限至少比发达国家低2年。基于这样现状,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养殖模式.集成现有成熟技术,挖掘生产潜力。

  3. 内蒙古乳制品行业自主创新现状

  3.1 内蒙古乳制品业成就

  近年来,内蒙古乳制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无论是企业人才的储备、企业的实力以及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人士以及企业对基础创新的投入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比如1999年,伊利在科技研发创新上的经费投入是4000多万元,2006年已达到三个亿,并建立了三级研发体系,技术人员达到900多人。2006年伊利集团推出了“营养舒化奶”,填补了中国奶业新产品开发的空白。2007年,蒙牛联手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法国达能、瑞典利乐、丹麦科汉森等16家国际国内乳品技术提供商及科研单位打造的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暨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汇聚了全球乳业领先科技。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5-23/41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