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们注意到,本轮食品价格上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副产品是主导因素。从去年5月份开始的猪肉价格上涨,到去年中的食用油价格走高,再到去年末今年初牛奶价格的上调,几次明显的涨价,无一不是如此。
黄海:是这样的。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8.7%,创11年来新高。但从不同品类看,价格走势涨跌互现,对比明显。其中,商品类价格上涨明显,服务类价格只有小幅增加;食品类价格涨,衣着、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跌;肉禽及其制品涨幅大,粮食、蛋涨幅小;在肉价中,猪肉价格又比牛、羊肉价格涨幅明显。总的看,本轮涨价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农副产品是涨价的“发动者”。
记者: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多,有国际市场影响、成本推动、市场预期等。但从这次食品涨价看,似乎总离不开市场供给这个关键。比如,前一段时间猪肉涨价,就是因为猪肉供应跟不上了。
黄海:供给不足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供给不足有两个含义:一是绝对数量下降。比如,从去年6月份开始,猪肉涨价带动的CPI上涨就超过了4%,猪肉涨价主要是因为2006年肉价过低,导致了生猪的存栏下降,特别是存栏母猪的下降;另外猪蓝耳病蔓延,导致部分生猪死亡,猪肉供给出现不足。
二是绝对数量没有下降,但消费(耗)量增加,市场供给相对不足。比如,当前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飙升的情况下,一些国家鼓励使用污染较小的生物燃料,主要是用玉米等粮食品种生产乙醇,我国也有一些类似项目。随着越来越多的玉米用于工业生产,玉米供给没有减少,但作为粮食的数量少了,价格就涨上去了。又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的消费量增加很快。这种变化也会打破原有的供需格局,加剧肉、蛋、奶等商品的供给不足。
■保供给要靠稳定生产和有效调剂两手抓
记者: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占主导,农民分析判断能力弱、市场信息不灵,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不是反应迟缓就是反应过度。看来,保障农副产品充分供给,需要有效的宏观调控。
黄海:是的。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稳定生产,适度进口,确保商品总量充足;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调剂和跨地区调运,改善商品供给的不平衡状况,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消费者最迫切的消费需求。
在稳定生产方面,政府部门大有可为。首先,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加强疫病防疫,强化技术指导,为农业丰产提供保障。第三,理顺价格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既要维护农民利益,又要保护工业企业生产积极性。
保障供给离不开国际市场。比如,我国进口食用油占消费总量的60%,这不是政策取向,而是由我国资源供应状况决定的。要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及时组织这类商品进口,满足市场需求。
在市场调剂方面,一是完善国家储备制度,适时增加储备的品种、数量、质量;二是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完善的流通渠道,及时组织投放。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粮食、植物油、糖、肉、茶等5大类商品的国家储备机制。在今年南方雪灾中,一些地区蔬菜价格猛涨,商务部等部门还探索建立了蔬菜临时储备制度,将北方40万吨土豆、洋葱、白萝卜等易于保存的蔬菜列入国家临时储备,通过补贴运费的方式运到南方灾区,及时平抑了菜价,收效良好。
■农副产品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的目标能够实现
记者:请您评估一下今年CPI的走势。
黄海:应当看到,本轮物价上涨,离不开国际市场这个大背景。
受粮食需求增加、石油价格维持高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当前物价上涨呈现全球性特点。2007年,南非、阿根廷、越南、印尼、印度等多个发展中国家以及俄罗斯的CPI涨幅都超过5%;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涨幅也在2%—4%之间。美国2007年的CPI上涨4.1%,创17年来新高。从国际市场看,短期内涨价因素难以逆转。
从国内市场看,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南方雪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综合这些因素,预计今年我国CPI很可能维持高位。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应对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控制食品价格上涨,为CPI涨幅趋缓创造条件。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生猪生产正在恢复,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逐步到位和发挥作用,保障农副产品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百姓要对此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