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走出一条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型蔬菜产业,并初步形成了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目前,北京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年蔬菜产量45亿公斤,蔬菜产业已成为北京郊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发展设施蔬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设施蔬菜具有投入产出比高的特点。目前,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郊区农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拉动郊区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通过技术培训班、田间指导、农民田间学校、科技入户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迅速推广应用。仅2007年一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就开办了14所蔬菜农民田间学校。培育高产典型,提高推广效果。大兴区魏善庄镇西研垡村村民薛砚龙2007年种植的两个大棚的金棚一号番茄,应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荐的种植规范技术,亩产达到7436公斤,较京郊秋大棚番茄种植户亩均增产50%以上,实现了亩收入14368元的历史最好水平。
发展观光休闲蔬菜,开发农业生活功能
以品种引进为核心增加园区品种类型(多色、多味、多型)、以工艺化栽培为平台丰富园区景观(盆景造型设计、树型栽培、DIY药茶制作、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利用等)。通过科学试验,园区形成色、味、型俱全的品种类型,把园区打造成盆景、树景为一体的园林景观,为园区创建出游(客)园(园区)互动的人文和谐景象,最终实现蔬菜观光园区“五有五可”(即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二十字”目标,全面提升北京市蔬菜观光休闲园区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北京市选取朝阳区、丰台区、大兴区、顺义区等10个主要区县的25个观光蔬菜采摘园区或基地展开工作,结合园区独特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观光园。顺义区的“奥运蔬菜迷宫”、大兴区的“老宋瓜趣园”、丰台区北京南宫世界地热博览园的“蔬菜理念迷宫”等,为园区带来了喜人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丰富市民休闲生活提供了新景观。
发展有机蔬菜,满足消费者高端需求
有资料表明,农产品的增产因素中,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贡献率占全部收成的70%,然而大量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无节制、不科学使用,导致产品污染、品质下降、威胁人体健康。另外,还导致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伴随着这一系列负面影响,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视,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北京市有机蔬菜适应市场需要,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加大了有机蔬菜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力度,全年共示范推广了8大类38个有机生产专用蔬菜品种;推广了有机番茄/甜椒嫁接技术、有机番茄/黄瓜科学轮作技术、害虫诱集趋避作物应用等11项有机蔬菜生产技术;通过招标的形式确立了小汤山特菜大观园、昌平金六环农业园等5个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作为示范平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工作,示范面积3620亩。
以奥运为契机,大力提升淡季蔬菜生产水平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为北京蔬菜产业提供了机遇。为了克服奥运会召开期间高温高湿天气不利于蔬菜生长的气候因素,让郊区生产的新鲜、安全、优质的蔬菜能够大量供应首都市场,北京市农业部门提早开展了技术攻关,并针对奥运会召开期间市场多元化的特点,开展了蔬菜特色品种筛选和安全生产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目前已经筛选的专用品种60个(硬质番茄品种3个、樱桃番茄4个、耐热生菜品种6个、彩色甜椒品种4个、水果型黄瓜品种3个、胡萝卜品种6个、百里香等芳香类蔬菜品种34个);规范了鼠尾草、百里香、法国香芹等20种新引进专用品种的生产技术。通过试验研究,完善了利用京郊北部高海拔地区夏季冷凉的气候条件(平均气温比平原地区低2~4℃),采用塑料大棚及遮阳降温等设施,创造作物生长适宜环境的技术措施;实现了以耐热品种为基础,采用“一种蔬菜、分期播种、海拔梯度分布种植”等措施构成“收获期组合”,蔬菜产品覆盖了整个奥运会期;明确了以蔬菜全程无害化生产技术为核心,结合物理防治(防虫网、黄板诱杀等)和生物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手段,确保生产阶段产品的质量安全技术措施。目前,一系列蔬菜专用品种、一整套奥运会期间的蔬菜安全生产技术基本形成,为奥运会期间首都市场上蔬菜供应达到品种多样、数量充足、质量安全、均衡供应奠定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