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国家信息中心:今年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较大

网友投稿  2008-02-14  互联网

  物价周期性震荡上行将成常态,调控政策应“以粮为纲”

  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向本报独家提供的报告认为,2008年受粮价、资源性产品和公共事业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较大。建议加大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的使用频率,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协调配合,以应对通胀。

  报告指出,物价周期性震荡上行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将成为一种常态。世界农产品价格今后一个时期将会高位运行。在粮食及其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推动下,国内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将呈现不断上移趋势。同时,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也将成为未来推动整体价格上行的重要因素。此外,2008年消费需求拉动物价上涨的动力将明显大于2007年,生产资料价格再次走高也可能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新一轮上涨。

  报告建议,对通胀的调控政策应“以粮为纲”,从源头性和体制性因素入手,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同时,通过调整进出口政策,适当控制粮食出口总量、增加进口,提高国内粮食自给率;建立“猪粮”价格联动机制,使“猪粮”比价动态维持在略高于5.5的水平,以此来保证养猪户的正当养殖利润,同时又不至于对整体物价造成过大冲击。此外,应充分发挥市场平抑价格的内在机制,减少价格管制以避免供给短缺和黑市交易;政府应建立重要商品供应和储备的预警系统,并将信息及时公开发布,稳定消费者通胀预期。(记者 高建锋)

  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当前物价形势分析及调控政策建议


  当前,物价的快速上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反应强烈。为此,国家启动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规定近期资源性产品和公共事业性产品价格不得调整,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1月24日,去年全年物价数据新鲜出炉,12月份同比上涨6.5%,全年上升4.8%,创近十一年来新高。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目前的物价形势?政策趋向又该如何抉择?许多人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规律,认为物价上涨压力将逐步得以缓解。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物价周期性震荡上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成为一种常态。行政性的价格管制措施在短期内确有必要,但从长期来说,调控政策更需要“以粮为纲”、长短兼顾,同时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效。


  未来调控政策趋向:“以粮为纲” 长短兼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企业有着极为强烈的涨价冲动,而消费者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也在上升,物价存在由结构性上涨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危险。因此,短期内国家实行价格管制措施、加强价格行政执法确有必要,但价格管制措施的副作用是抑制市场内在的平衡机制,容易引发供给短缺和黑市交易。从长期看,政策更需要长短兼顾,从源头性和体制性因素入手,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稳定消费者通胀预期。

 
  1、通过“促进限出”提高国内粮食自给率。

  在国际市场粮价无法大幅回落的情况下,短期内要想平抑国内粮价就只有从内部想办法,应通过调整进出口政策,在保证国内正常需求的条件下,适当控制粮食出口总量、增加进口,扩大国内市场供给,提高国内粮食自给率。目前国际上除了小麦价格以外,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均低于国内,短期内中国可以加大进口以抑制通胀预期。可以采用的办法包括加征粮食的出口关税,增加主要粮食品种进口配额并下调进口关税,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以提高对进口产品的购买力等。鼓励进口、减少出口不但可以增加国内商品的供应,还可以增加国内市场对外汇的需求。

  2、建立“猪粮”价格联动机制。

  把支农惠农政策和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到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完善农民种粮补贴政策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减少农民种粮风险,维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建立对猪粮价格的动态监测机制,由于猪粮比价5.5∶1是养猪的盈亏平衡点,当粮价提高时应允许猪肉价格同步提高;当粮价下跌一定幅度时应适当降低猪肉价格,使“猪粮”比价动态维持在略高于5.5的水平,以此来保证养猪户的正当养殖利润、同时又不至于对整体物价造成过大冲击,确保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益共同提高。

  3、充分发挥市场平抑价格的内在机制,减少价格管制。

  种种历史事实及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政府的价格管制措施通常难以奏效,政府从来都不可能完全控制价格,人为地抑制市场内在的平衡机制是不可能有效的。最近的例子是非洲的津巴布韦,去年4月时的通货膨胀率约为37倍,总统下命令,于6月底出台强硬政策,禁止生活必需品涨价,一切物价统统减半,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纷纷走上街头帮助政府检查商店的价格。其结果是商店经营亏损,纷纷关门大吉,造成生产进一步萧条,失业增加,到7月通货膨胀翻了一番,竟然达到76倍,局面近乎失控。

  价格管制尽管可以短期内抑制通胀,但可能会引发供给短缺和黑市交易,而短缺是更为严重的通胀。由于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其价值的合理回归,提高农民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也是符合政策导向的,因此,只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太离谱,政府就不必过多干涉,而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进行自动调节。如果政府采取强硬措施管制价格,则很可能抑制价格信号发挥诱导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反而使某种商品供应紧张的状况持续更长时间。相反,农产品价格上涨会使得土地收益提高,受比较效益引导,农民增加投入从而使农产品供应增加。

  4、增加财政对低收入群体和种粮农民的补贴。

  粮食、猪肉等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非常小,依靠压制需求平抑价格基本不现实。从长远而言,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广大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和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这样的组合措施将不会扰乱市场自然具有的平抑价格的机制,而是政府在市场之外补充市场的某些不足。市场、政府各司其职,可以使整个社会较为平滑地渡过价格上涨周期,既不至于使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过大,又不会损害市场体制本身。此外,在种粮成本不断上升,进城务工工资较快上涨的局面下,政府有必要提高粮食收购价,同时补贴农民种粮(包括农药、农具、化肥的补贴),以鼓励其种植粮食,提高粮食供给,这是解决中长期粮价上涨压力的有效路径。

  5、完善物资储备制度,稳定消费者通胀预期。

  价格归根到底是由市场各方的主观预期所决定的,消费者如果主观上相信供应将会趋紧、价格将会上涨,就会愿意接受商家报出的高价,甚至可能出现恐慌性抢购。这个时候,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及时向市场提供供需信息,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政府力量,增加供应。民众一旦相信供应将有保证,其恐慌性需求自然会消退,价格也就失去上涨的动力。决定价格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供需,而是人们对于供需状况的主观认知。对一个人口大国,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及应急措施十分重要,这不仅为了防止社会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也可对短期市场供给变化予以调节。政府应建立重要商品供应和储备的预警系统,并将信息及时对外公开发布,消除消费者的恐慌情绪。

  6、加大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

  通胀既然是货币问题,就得用货币及有关货币的政策解决问题。控制贷款、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扩大央票发行是必要的货币紧缩手段,但近两年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显著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受到了限制和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加大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的使用频率,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4.14%,而11月份CPI同比上涨6.9%,负利率局面仍在持续。提高利率对于抑制经济过热、稳定物价、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提高利率对股市、楼市的长远健康发展而言也是有利的,因为它将促使更多的企业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继而转向债市、股市等其它融资渠道,从而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对房地产市场而言,加息不仅可能抑制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同时还会提醒购房者注意利率成本问题,向购房者提示风险,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运行。

  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输入型通胀显著的局面下,人民币升值也是应对通胀的重要工具之一,本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商品进口价格,从而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本身也是货币紧缩手段,相对于同样量的外汇涌入,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内的基础货币投放可以相应减少,从而降低发生通胀的可能性。适当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对于稳定物价、扩大对外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物价在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下持续上涨

  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农产品价格高涨及其对其他物价的传导。导致我国物价上涨的诱因很多,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既有偶发性因素,又有周期性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既有货币因素,又有商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国际价格传导而产生的成本推动,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需求拉动。

  1.目前物价上涨尚处于“良性”区间,与全面通胀还有一定距离。

  2007年我国物价一改前两年的平稳运行格局,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月CPI涨幅从年初的2.2%一路跃升到年末的6.5%,创11年新高。全年累计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的风险在逐步积聚,但与全面通胀还有一定距离。首先,在构成我国CPI的八类产品和服务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占比达到34%,而其他七类中最高也只有14%,除了居住类商品价格以外,非食品价格在过去五年中都是相当稳定的,一直维持在1%左右的水平,最近也没有大的波动,PPI目前也处于较低水平。其次,从历史比较看,目前我国物价上涨尚在合理幅度内,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9.8%,CPI平均涨幅为6 %,2007年GDP增长11.4%,高于历史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而2007年CPI涨幅为4.8%,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最后,从国际经验看,我国目前物价与GDP增长水平之间的状态有些类似美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和美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通货膨胀较为温和,而经济则高速增长。

  2.物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国际市场的传导。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利率下降、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发展中国家对于大宗商品需求不断上升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粮食、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促使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美国和拉美的粮价上涨了10%,中国的粮价已经上涨了18%,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粮食价格上涨了25%以上。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到去年底,全世界粮食储备量降到了近20年的最低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均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我国物价与世界各国一起上涨,并非偶然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大宗商品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如2007年前10月累计,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4.7%,其中食品及活动物进口额增长14.9%,动植物油增长86.5%。我国近3年来粮食呈净进口格局,2004-2006年,我国粮食净进口分别为497亿斤、445亿斤和508亿斤,3年累计净进口1450亿斤。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影响,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2007年前11月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为每吨84.5美元,同比上涨32.8%。最近,涂永红等人通过选取美国、日本、欧元区等10个国家和地区自1995年第1季度至2006年第4季度10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物价波动的主要原因,其影响力约占70%。可见,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程度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3.食品价格上涨是最主要的推动因素,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2-14/4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