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日以来,广西产区糖厂陆续开榨,其中11月16日柳州地区已率先进入全面开榨阶段,当前广西产区开榨糖厂已经达到了39家,国内糖市新榨季的大幕已经拉开。2007/2008榨季与2006/2007榨季相比有怎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此笔者在新榨季之初对新旧榨季做一比较,以期对投资者进行后市操作有所帮助。
一、国内糖市供需状况类似,阶段性供应特点可能不同
中糖协在11月份的简报中对2007/2008榨季国内糖市产量的预估是1350万吨,相比2006/2007榨季,增产幅度为13%,而2006/2007榨季是我国糖市连续3个榨季减产后的恢复性增产,当榨季我国糖市产量是1199.4万吨,增产幅度为36%。整体来看,我国糖市生产的3年周期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而消费则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今年11月初,中糖协在“海南糖会”上估计2006/2007榨季国内糖市的消费量为1230万吨,比上个榨季增长13%。该榨季由于淀粉糖市场份额被挤占,所以国内糖市消费量增长幅度高于近年来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我国糖市消费量的平均增幅8%来估算的话,2007/2008榨季的消费量预计在1330万吨。从以上数据来看,2007/2008榨季我国糖市总体供求状况与2006/2007榨季具有相似之处,产量的增幅大于消费量的增幅,期末库存消费比仍处于上升阶段。
因此,从糖价的预计运行节奏来看,新榨季很可能出现与上个榨季类似的情况,即供应压力主导整个榨季的价格运行,特别是在榨季的初期,季节性的供应压力较大,糖价很有可能出现快速下滑。而市场转机来自于榨季末期糖源进一步集中后,配合较为理想的销售情况,糖价将有可能出现反弹。
不过阶段性的差异依然存在。2006/2007榨季前期由于产区出现干旱天气,开榨时间推迟,当时市场上的“老糖”有一个相对宽裕的消化时间。而2007/2008榨季,由于产区糖厂自今年11月初便陆续开榨,最早开榨的地区如柳州地区全面开榨的时间比上个榨季提前了23天,预计主要产区广西的平均提前时间在7-10天。因此,当前在新糖供应量不断增加之际,市场上仍有数量较大的“老糖”库存需要消化,由此以来,在新榨季开始后,产区糖厂顺势下调了报价,糖市没有出现上个榨季初期时的惜售格局。从当前国内糖市情况来看,糖价比上个榨季同期低了很多,当前3550-3600元/吨的糖价相比去年10月末的糖价有近200元/吨的跌幅。另外,由于市场销售较好,当前新旧榨季过渡平稳,市场供应压力的消化较为提前。
以此来推测榨季末期糖市的情况,如果销售进度平稳,则糖源集中在糖厂手中的市场状况仍将发生,榨季末期的“翘尾”行情仍可期待,发生的时间点或许也有可能提前。当然,这还需要糖厂销售策略和宏观环境等因素的配合。
二、国际糖市产销状况类似中隐含变化
对于全球糖市而言,2007/2008榨季仍将呈现供应过剩的格局。国际糖业组织(ISO)在11月16日发布的季度报告中表示,预计2007/2008榨季全球糖市供应过剩量将达到1110万吨,高于2006/2007榨季的过剩量,供过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不过一些新的变化也需引起我们注意。虽然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依然存在,但国际油价的快速上涨或许会令巴西这个最大的产糖国调整其食糖与酒精的生产比例。巴西的食糖与酒精的原料均为甘蔗,提高酒精产量则将缩减食糖产量。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巴西便开始推行酒精能源化,虽然1998年的食糖与酒精的比例调整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1998年的国际油价在12-16美元/桶运行,而当前的国际油价则已接近100美元/桶。况且,生物能源计划在欧美国家的推广力度仍在加强。这一因素有可能影响到食糖的性质,从而会对糖价产生长期影响。但对于国内糖市而言,其影响是非常间接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糖市供应充足,且对进口糖的依赖度较小。笔者认为,这一因素对2007/2008榨季国际糖市的影响或许与2006/2007榨季有所不同,影响程度可能加大。
三、国内糖市经销格局类似,糖厂在成本价附近的表现值得关注
近几个榨季,在国内糖市糖厂的半垄断地位似乎已较为巩固,并在2005/2006榨季、2006/2007榨季均表现出了糖源相对集中后对糖价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两个榨季中,糖市的销售渠道发生了变化,直销的比例大大增加,而经销商的地位被削弱。这一格局在新榨季是否会延续?
2006/2007榨季,在前期的销售中糖厂基本保持了顺价销售的策略,而价格的持续走低以及产销区的价格倒挂影响了经销商的积极性,经销商在整个榨季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随后在今年夏季糖价反行情启动后情况有所缓解,不过糖市的主动权仍集中在糖厂手中。
如果新榨季糖价的运行趋势与上个榨季类似,则这一市场状况估计难以改变,可能主要的区别仍在于时间点上。目前,国内现货糖价持续走低,经销商观望情绪较重,这一现状也与上个榨季同期类似。
目前,国内糖市的关注重点仍在糖厂方面。如果按照280元/吨的甘蔗收购价对应3800元/吨的糖价的联动机制(联动系数6%)推算,2007/2008榨季糖厂的生产成本(含税价)预估在3090-3230元/吨。如果糖厂在价格竞争中仍占有主动权,则其在成本线上的防守如何将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四、郑糖远期合约趋于活跃,投机资金操作余地较大
近期,国内期市特别是在郑糖期市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投机资金的活跃度增强。我们注意到,早在今年8月份,郑糖主力合约就转移到了805合约,避开了供应压力较大的合约。而当前在新榨季刚刚开始之际,市场主要持仓已有向更远期的807合约转移的迹象。郑糖远期合约的活跃,有利于投机资金扩展活动余地。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和其他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投机资金将更看好郑糖期价后市的发展。
让我们将当前的市场情况与1974年、1980年以及2006年糖价呈现牛市时的情况做一简单比较。1974年国际糖价曾经创下65美分/磅的历史最高价,当时政治争端、贸易保护以及供应短缺是糖价走牛的根基。1980年国际糖价由10美分/磅上涨至45美分/磅,产量的突然减少是糖价大幅上涨的基本条件和导火索。2005/2006榨季,国际糖市主要供应国巴西的食糖产量低于预期,这令市场对供应产生了担忧,并令国际糖价在2006年2月创下了近20美分/磅的阶段性新高。
从以上的简单比较中我们注意到,糖价的每轮牛市均基于供应短缺的基本面条件。显然,这与当前的市场情形不符。或许,生物能源计划将通过改变白糖的性质,进而改变其供求,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当前糖价的影响尚须理性对待。不过投机资金的活跃将可能加大糖价的波动幅度,一个更有活力的糖市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以上分析基于当前的市场供应格局不发生突然变化的前提。不过通过对糖价的回顾,我们也注意到糖市产量的突然变动往往会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国内糖市主产区进入霜冻期后,我们应对天气状况适当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