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转瞬间 农村新报讯 记者胡胜芳 实习生张赛赛 通讯员王璐
曾几何时,人们不约而同往城里奔,向往城里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如今,时过景迁,望不尽的青山绿水,看得见的乡愁,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乡村的生活,下乡当“农民”渐成时尚。 在这场旋风中,省城大武汉因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的公开倡言,而成为 “市民下乡、村民进城”的风眼。5月24日,记者走进新洲区汉子山村,感知市民下乡后乡村的嬗变。
走,结伴下乡养老去
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绿荫环绕。这五位武钢退休工人匠心之作的 “市民之家”,宛若世外桃源。 “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机械的上下班,虽然衣食不愁,却难得有几天见到蓝天白云。多年前来过道观河汉子山村,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是令人向往的宜居地。”今年64岁的谌鄂湘笑容满面,精气神十足,这个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老人告诉记者,儿时看到小伙伴去乡下亲戚家串门,他总会羡慕不已。退休后能在乡村生活,一直是他的梦想。2013年,谌鄂湘一退休,就与4位向往乡村生活的退休同事,从汉子山村的农户手中租下几栋农房,开始了悠闲的“抱团养老”生活。 谌鄂湘他们的家坐落于汉子山村的半山腰上,属汉子山村吴家湾小组。记者看到,这3间民居自成一体,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里里外外干净整洁。他们保留了房屋的大部构造,只做了一些细微的变动。门前的树上挂着几个用旧轮胎和木头做成的简易秋千,空地处摆着桌椅。这个前有鱼塘,后有树林的清净之地,被村民们称为“市民之家”。 “到了这边后,我的体重从168斤下降到120斤。原先因工作环境留下的肺部阴影、脂肪肝都没有了。他们的身体也都比以前好多了。”谌鄂湘指着同伴谢春俊,神采飞扬地告诉记者。 说话间,一拨前来看房的市民向我们走来,他们正拿着手机拍照、在朋友圈发照片。“早就听朋友说汉子山村有一个叫‘市民之家’的地方,今天看到,确实很美。我决定退休后也来这里养老。乡间养老,真不错!”54岁的林丽告诉记者。
“市民之家”引来好多城里人
谌鄂湘他们不光考虑自己住得舒服,过得惬意,还带领汉子山村30多农户,将闲置房和前庭后院适度打造,整个村湾焕然一新,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城里人闻讯过来看房租房。 汉子山村支书吴杏平介绍,闲置房租借协议一般是十年一签,每年房租在500-2000元之间。现如今,租借协议的签订已达到37户。常住汉子山村的市民已有14户。 “最近又有好几户城里人来谈租房的事。”吴杏平最近忙得不亦乐乎。她说,目前,村委会将对村里的空闲农房进行进一步核查,村民自愿出租的,进行登记。另一方面,村委会也征询城里人的意愿,改造风格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今年55岁的谢春俊,是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已经在村里住了两年多。今年年初,她把自己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也接了过来,一家人一同享受着舒适的乡村生活。 谈到这一变迁,谢春俊感慨很多:流行“知青下乡”时,我有好几个同学都在农村锻炼过;按政策下放城里人时,不少人被“下放”过,相对来说,这种或多或少有些被迫的下乡生活,并不是他们情愿的。90年代起,大批农民进城打工,他们背井离乡,只因城里能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时空在转换,心境不相同。看得见的乡愁,望不完的绿水青山,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乡村的生活。 一栋栋废弃农房,摇身变成城里人向往的去处,汉子山村,这个远离城郊的小山村,成了一个可供市民舒适生活的市民之家。
回流为农村注入新活力
“城里人的到来,为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汉子山村的发展。”吴杏平说。 村民种植的油茶、板栗、柿子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只要有游客到这里来,居住在此的市民都会帮村民推销,有的还动员亲朋好友购买。这样,既让村民增加了经济收入,又满足了城市人对原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乡村的土地好,种出来的菜都带着一股甜味,来过这里的亲戚朋友,对带回去的菜恋恋不忘。”谌鄂湘说。 谌鄂湘他们住到乡村,村民们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十分支持,如今,村民和他们经常互动,俨然已融为一体。 下乡的城里人知道城里人的心思,向城里人介绍乡里土货,自然十分对路。在“下乡市民”们的努力之下,仅去年一年,村民农特产品的销售收入超过5万元。 随着市民的到来,路通了,灯亮了,网通了,汉子山村越变越美越来越整洁。“门口的塘堰,公路,公共厕所,都是我们过来后修建起来的。”谢春俊指着面前平整宽阔的马路告诉记者,“将来会有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居住在乡里。随着返乡规模的扩大,村里的面貌肯定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不仅村湾变美,村民们的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在谌鄂湘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学会了广场舞、上网购物…… “社会在进步,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年轻的村民向往城市生活,城里人向往田园风光,如今,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市民下乡,既盘活了农民的闲置资产,又缓解了农村的 ‘空心化’现象,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吴杏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