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图文:村路如织画南漳

网友投稿  1970-01-01  互联网

图文:村路如织画南漳    农村新报讯 图为:南漳县李庙镇滋坪村农村公路波形钢护栏安装现场。 
    图为:南漳县城关镇樊湾村农村公路。

    搞好公路营运,方便群众出行。
    ——南漳县荣获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探访录

    仲夏时节,走进沮漳大地,入眼而来的是:条条道路干支相连、阡陌纵横、交织成网,“畅、洁、美、安”的农村公路如一条条玉带飞舞山水间……
    深入探访,醉人的美景背后,是南漳创建全省首批 “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坚实足迹——
    建成村级水泥路3875公里,全县28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建设里程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率先在全市启动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建成里程近700公里,位居全市第一;率先在全市成立县级农村公路管理局,并组建全市第一家农村公路养建专业公司;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县、镇、村三级管养体系配套完善,荣获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全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先进集体”称号,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
    今年5月底,南漳被省交通运输厅命名为全省首批 “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此次全省仅6个县(市区),南漳成为襄阳唯一。
30多万农村群众出行难、最后9个村未“村村通”、41个省级贫困村,南漳连续展开三次大会战——
便民惠民“永无止境”
    南漳地处荆山东麓,版土面积3859平方公里。曾经,30多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靠的是“出门两条腿、走路一脚泥”,近10万人生活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物资运输肩挑背驮。
    为改变山区交通落后面貌,该县在全面改建干线公路的同时,从2005年起抢抓国家“村村通”政策机遇,大规模地开展农村公路会战。到2014年底,全县97%的行政村群众出行难题得到解决。
    然而,全县仍有9个行政村因自然环境恶劣、镇村两级自筹能力弱等,仍未通水泥路,近万群众出行困难。
    有着“南漳屋脊”之称的李庙镇主山寨村,与谷城县赵湾村接壤,海拔1437米。要打通村委会连接到县级主干道的公路,需要修建14.7公里。镇、村两级需配套310多万元,镇级财政无能力,村里无来源。
    背靠漳河而居的肖堰镇观音岩村山高坡陡,连接外村的公路仅有2公里,且全部建在悬崖边。要将仅能通板车的泥巴路,建成3.5米宽、能通汽车的水泥路,扩宽路基难,建成水泥路更难。除了国家补助,村里要自筹80多万元。
    主山寨、观音岩村等最后9个村的 “村村通”问题,摆上了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一笔账,让人“愁上加愁”:9个村应修里程55.8公里,每公里平均31万元,国家每公里补助10万元,地方应配套近1200万元。
    资金从何处来?
    “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确保在2015年底解决好这9个村群众出行难题!”南漳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作出了庄重承诺。
    县、镇、村三级联动,攻坚大会战再次打响。
    交通、财政、农业等11个县直部门启动9个未通水泥路行政村“一对一”、“二对一”帮扶行动;镇村两级采取“一事一议”、社会捐助等办法自筹资金。
    2015年底,主山寨等9个村水泥路如期建成。至此。全县28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通水泥路、通客车。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南漳雷动风行。作为全省扶贫攻坚37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省级贫困村4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9903户、56427人。
    农村公路建设再当“先锋”。该县“三箭齐发”:一方面,积极对上争取建设计划;另一方面,实行建设计划重点倾斜。近两年,县交通部门优先安排“扶贫出列村”和偏远山村建设计划220多公里。再一方面,县农业、土地、水利、扶贫等部门共同发力,整合计划、帮扶资金,助力农村公路建设和扶贫攻坚。
    2016年,县交通部门支持15个“出列”贫困村,修建村级水泥路59.8公里。今年还将支持18个“出列”贫困村修建55公里,6月上旬已完成23公里。
    村级水泥路,仍在延伸。

    农村公路有人建、无人管,安保设施不配套,南漳率先开展改革创新——
    畅通安全“从无小事”

    “胡(营)陈(家榜)路”是一条连接346国道、251省道,穿越城关、武安、肖堰三镇的农村循环路。路建好时,沿线8个村的村民们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可几年过后,由于无人管养,道路破乱不堪,杂草丛生,事故频发,方便路变成了脏乱路、危险路。
    其它,也是大同小异。山区公路等级低,临崖、临水路段多,安保设施不配套,群众通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公路有人建、无人管,路面脏乱差,群众不满意、有怨言。
    “畅通安全无小事”,该县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系列改革创新之举“接二连三”。
    2011年7月,县交通部门在全省率先推行和启动以乡镇交管站职能转换为重点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交管站人员管理权、经费使用权、工作绩效考核权,移交到县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工作职能新增农村公路管理职能,“一门两牌”、同步成立各镇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站;建立“一村一档”、“村规民约”、和路政巡查、水毁报告等制度,指导、监督辖区各村开展公路日常养护、管理。
    效果,立竿见影。
    一到汛期,接到各镇、村的水毁报告后,县农村公路管理局第一时间深入现场调查、制定应急处置方案,迅速启动修复工程,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近3年,该局先后处置突发公路应急事件80多起,完成水毁修复、桥梁建设等工程40多个。
    自2010年开始,该县在地方财力十分薄弱和困难的情况下,连续6年将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安保工程、破损路面维修纳入政府“民心工程”,县财政每年给予300万元的资金支持。
    2016年4月,该县还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县级农村公路管理局,定编定员、定岗定责,人员经费、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组建具有农村公路养护、维修等资质的专业队伍,统筹全县县乡公路大修、小修保养、危桥改造等项目建设。
    县政府出台《南漳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县、镇、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职责;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各镇(区)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与农村公路部门拨付的专项养护经费奖补资金实行挂钩;建立辖区管养、专兼结合、分段承包、百分考核等管养模式,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员签定 《养护合同》,在全县推行“养管绩效工资制”。
    “全县283个行政村配备了380多名专兼职农村公路养护人员,其中60多个行政村成立了村级公路养护道班。”县级农村公路管理局局长郑生强说,目前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县、镇两级管养机构达到100%,村级管理机构达到25%,农村公路养护到位率、好路率达到85%以上。

    “中国有机谷”核心起步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南漳      立项争资,架桥修路——

    助力发展“责无旁贷”
    一到周末,位于肖堰镇花庄村八渡河畔的“印象老家”游客如织,火爆异常。
    印象老家乡村旅游度假区,依托便利的乡村路网,借助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将有机农业和休闲旅游进行融合发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印象老家如今已声名鹊起,农村公路建设功不可没!”印象老家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喜说。
    南漳是“中国有机谷”核心起步区,有机产业发展潜力大;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发展前景看好。由此,南漳县委、县政府确定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三大发展战略”。

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6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