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家乡的路

网友投稿  1970-01-01  互联网

家乡的路    农村新报讯 湖北英山 雷刚
    我的家乡英山县石头咀镇方家畈村,地处大别山南麓。我的祖辈生在山里,长在山里,过着古朴宁静的生活。山里资源原本很丰富,可过去因没有一条通往山外像样的路,丰富的资源沉睡在大山之中,白白浪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圆十几里只有一所学校。上学时,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翻山越岭。由于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乡亲们生病后常常得不到及时治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里在家乡计划开采石矿,掀起了开山修路的热潮。人们怀着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披星戴月的忙碌中,在古朴而又气吞山河的号子声中,在如雨汗水的劳作中,一条条乡间公路蜿蜒伸向大山深处。人们燃放鞭炮,举办筵席,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无边的欢乐之中。是啊,毕竟山村第一次有了公路,第一次来了汽车。虽然是一条土路,但乡亲们出门比以前方便了,家里条件稍好的,还购置了独轮车和两轮板车运送粮食和购买生产资料。
    后来,由于石矿没有开采价值,简易公路无人管护,坑洼不平,晴通雨阻。晴天,风起尘沙飞扬,雨天,脚踩泥浆四处飞溅。农民送粮、买肥料靠肩担背扛,有的人用独轮车或两轮板车运货,经常陷进泥坑里,进退两难,推车的人就算满头大汗也无可奈何。
    进入21世纪,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先后实施乡村公路建设、“村村通公路”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家乡搭上了“要致富,先修路”的趟趟“列车”,已建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那条三十年前上学走的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而且从县城一直通到我家门口。当“面的”、小轿车、中巴等各种大小车第一次开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小村沸腾了。几乎一夜之间,村里的面貌、村里人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建起了幢幢红砖高楼,不少在外做生意和打工的村里人也开上了私家车,村里的青年小伙骑上了摩托车,姑娘们也穿上了城里人时兴的各式前卫服装。
    路通了,昔日封锁的山门打开了。茶叶、药材等山货,一批又一批运进大江南北,一批批青年走进城里,开了眼界,学到技术,引来资金,带回本领,建设家乡。如今,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能一路看到穿红着绿的农家青年骑着摩托车、开着小三轮、驾着小车飞驰而过;路上农民送肥、收获庄稼都用农用车拉,看不到挑着沉重担子、累得满头大汗的村民了;很多农户的运输车可以从田头一直开到自家庭院;村里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学生上学都骑自行车或乘车,再用不着步行去了。
    路上行驶的车辆在变,沿途的村庄在变,人也在变,家乡在变化中发展,人在变化中致富。

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4667.html